蔡政修 為台灣找回遠古身世失落的環節

不論是九O年代的《侏羅紀公園》,或是二十一世紀後的《冰原歷險記》,這些以古生物為主角的電影,台灣都和全世界各地一樣,相當著迷,但其實台灣就有遠古生物,還是大型脊椎動物,像是比暴龍還要重的古菱齒象,甚至連古生物明星劍齒虎都有,卻鮮有人知道,甚至會有所質疑。專門研究台灣大型古生物脊椎動物的台大副教授蔡政修最近將多年來研究成果整理出版成《好久,不見》一書,完成台灣第一本訴說自己遠古身世的科普書,為台灣找回在地生命演化史失落的環節!

化身古生物偵探  探尋台灣遠古身世

走進台大生科所508實驗室,櫃子裡、桌上、收藏室,四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化石,每個化石都是訴說台灣在地生命演化史故事很重要的一塊拼圖,而試圖拼出台灣遠古身世答案的就是實驗室負責人蔡政修。

2004年,當時還是大二生的蔡政修,有幸參與了台灣轟動一時的擱淺死亡抹香鯨在運送途中自體爆炸事件的解剖工作,讓他下定決心投入古生物學與演化學的研究,之後到紐西蘭攻讀古生物博士學位,再到日本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18年回到台灣,任職台大「生命科學系及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也建立了實驗室,專門研究台灣大型古生物脊椎動物演化與多樣性。

多年來鍥而不捨的投入台灣古生物研究,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許多重要成果,讓蔡政修終於得以出版《好久,不見》一書,這也是台灣首本在地古生物故事的科普書。在書中,可以感覺,蔡政修就像一個古生物偵探,連結日本、台灣、甚至歐美,從蛛絲馬跡中,檢視化石標本,才發現了台灣原來有露脊鯨、古菱齒象、早坂犀牛、台灣鯨魚、灰鯨、豐玉姬鱷、劍齒虎等大型脊椎動物化石,為台灣古生物演化史找回失落的環節,也讓台灣與全球古生物有了連結。

台灣非古生物沙漠  也有明星物種劍齒虎

例如,針對漁民從澎湖海域打撈出的更新世時期台灣露脊鯨左耳骨化石的研究,就連結出了露脊鯨游過南北、地球的航道;灰鯨化石的出現,說明台灣西南海域曾是灰鯨古繁殖地,甚至透過一張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早坂一郎關於台灣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文章和照片,也在蔡政修的努力下,證實台灣也有古生物界明星「劍齒虎」的存在!

蔡政修:『做科學的研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你一定要可以有一些預測,對不對?我們看這些大型動物的時候,因為我們現在看全世界的分佈,從非洲到英國、北美洲,那牠們在這一塊當然也會很自然,本來光看他們在全世界分佈,你可以想像像這一類一定要來過台灣過,然後在台灣又有很大型的吃草的動物,那所以這大型的動物會來這裡都不奇怪。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像剛剛講只有一張的照片,那當然就可以開始,你還要去找一個相關資料,那我們這邊手邊的資料又很有限,當你做到已經自己都快做不完的時候,所以我才聯絡在美國Berkeley的老師,可以幫我一下,他也一看就覺得,對,這是劍齒虎,那他也覺得是這樣,那我們也覺得應該是這樣,那我們當然就把所有的資料有人一起做分析,所以所有的結果都很清楚說,對,牠就是(劍齒虎)!台灣正式可以去跟全世界開始說,台灣有這個明星物種。』

光提到台灣這塊島嶼上曾經有這麼多大型古生物脊椎動物在奔跑,蔡政修就興奮得不得了,可是多年來,和很多人提及台灣有大型古生物,大家都不相信,覺得他「空口說白話」,甚至不認為研究古生物有什麼重要,讓蔡政修不斷直說「真的很難過啊」!蔡政修:『(原音)大家就一直不會覺得這個大型的古生物跟台灣是有關係的,大家還是覺得就沒有,或者是很多人也會覺得,那發現了又有什麼意義?這其實很奇怪,我很難過啦。』

研究之路太孤獨  盼更多人重視在地生命演化史   

在《好久,不見》一書中的「台灣鯨魚」篇章,就反映了台灣古生物研究環境的窘境。

1961年,中油在新竹外海附近開採油井,在附近採礦地挖到了不明大型動物化石,當時台灣沒有專業的古生物研究學者,就請一些地質學家幫忙檢視,但過沒多久「在挖掘現場的部分化石竟然被偷了」!盜竊者是誰至今仍沒找到,幸好表層還有不少完整化石骨骼,被當時也參與挖掘的「微體古生物研究」學者黃敦友帶到日本研究,並在1965年以右邊耳骨作為模式標本,命名為「台灣鯨魚」,屬於台灣特有種,但半個世紀以來,鮮有人聞問。

蔡政修後來前往日本想進一步深入探究時,卻發現當年的關鍵模式標本化石也不見了,如今只留下複製品,但又意外得知日本仍有著同一批1961年初在台灣所發現的鯨魚化石地挖掘出的一些化石尚未清修,這又讓蔡政修躍躍欲試,規劃與日方討論,希望早日讓這些化石「重見天日」,解開關於「台灣鯨魚」更多謎題。

蔡政修說,台灣在冰河時期與歐亞大陸相連,大型脊椎動物的遷移是可以想見的,而最早開啟台灣古生物研究的先驅,是日治時期早坂一郎,但二戰後,早期日籍古生物家回到了日本,從此台灣關於古生物研究就一直沈寂。蔡政修說,正是因為台灣投入古生物研究的人太少,政府給的經費也不多,大家漠不關心,企業也不願意贊助,導致許多等待了千、百萬年的化石一直沒有機會「出土亮相」,他強調,那怕再多一點點的錢,多一點人願意投入,台灣的古生物研究成果絕對「百花齊放」。

蔡政修:『(原音)大家都一直很驕傲說,台灣現在有的生物多樣性很高,過去的生物多樣性不是應該也要高吧?從來沒有人去想過這個問題,一個都沒有!大家都說我們要知古鑑今,可是大家其實真的沒有把心思放在要知古鑑今,因為大家根本不去看過去嘛,這是很難過的事情,大家覺得,哇,在美國的過去(古生物)超級重要的,在中國大陸超級重要,跟在台灣沒有人在意你,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去跟大家講,大家就反而愛理不理的,所以很難過啦,然後要去要經費,大家覺得台灣做這個幹嘛?』

在研究台灣古生物的路途上,蔡政修確實覺得很孤獨,他苦笑,努力到「都快掛了」!雖然沒辦法獲得很多外界共鳴,蔡政修就只能在實驗室和這些古生物化石「說話」,但心裡還是非常納悶,我們已經能從既有的化石中可以想像一個距離現在250萬到1萬年前之間,台灣曾出現「更新世公園」場景,這些難道都不能引起大家興趣嗎?

蔡政修說,出版《好久,不見》一書,就是希望有系統地讓大家知道台灣真的有大型古生物存在過,未來也希望有機會將這樣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繪本或是展覽,讓小朋友從小就知道,台灣不是古生物沙漠,也有全世界只能在台灣找得到的古生物,期待更多人一起投入研究台灣古生物演化世界,也讓更多人認識古生物的重要與價值!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暴龍也挑食?化石揭露偏愛肉質較佳部位
「死亡之龍」出土 阿根廷發現新種史前巨大翼龍
巨大魚龍化石出土 英國最偉大古生物學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