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桃貴耳朵出問題開刀! 耳膜放置「一物」改善中耳積水 語言發展不受影響

知名 YouTuber 蔡阿嘎去年 5 月發現每次和蔡桃貴說話時,他常常大喊「蛤,你說什麼」,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中耳積水」影響聽力。日前蔡阿嘎又 PO 出蔡桃貴「全身黏滿線」躺病床照片,原因是先前中耳炎導致耳朵積水影響聽力,需要動個小手術裝置導管。

小兒中耳炎、中耳積水在臨床上非常普遍,往往都是孩子感冒、生病就診經由檢查才發現,但家長一聽到「中耳積水」誤解為幼兒洗澡或游泳時耳朵進水所引起的。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解釋:「中耳積水非大家認知的水,是中耳發炎產生液體,又稱為『中耳積液』。」

陳木榮指出,耳部的構造是外耳耳廓進入外耳道,接著是中耳耳膜(鼓膜),然後將聲音傳入內耳。通常洗澡或游泳時,水從外耳道進去碰到耳膜就會停住,也因此「中耳積液」與洗澡水、游泳水無關,主要是病毒感染出現的併發症。

為什麼小孩容易發生中耳炎?

新竹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翊豪表示,由於兒童耳咽管結構尚未成熟,相較於成人來說較短、且走向較水平,一旦孩子感冒或是長期過敏,在鼻子裡的病原體及黏液(如鼻竇炎)便容易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腔,導致中耳腔發炎。尤其中耳炎常發生在 7 歲以下的小孩子,通常是由感冒引起的併發症,尤其是急性中耳炎、積液中耳炎更常發生在孩童身上。

急性中耳炎
指中耳腔有急性發炎狀態,通常與感冒相關,感冒後喉嚨或鼻竇裡的細菌同時讓耳咽管發炎、功能受損,進而引起中耳腔蓄膿、耳朵疼痛、耳朵悶塞、聽不清楚、發燒、全身倦怠等症狀,醫師在病患急性期時,會依其年紀、臨床症狀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經妥善治療約可 7 至 10 天可緩解。

積液性中耳炎
積液性中耳炎就是中耳腔內積水,多半發生於急性中耳炎感染後,他強調中耳積水並不會引起疼痛或發燒,但孩子恐怕會出現聽力變差或是學習專注力降低等情形,因此家長們須留意觀察子女的日常生活作息。若經醫師診斷有該疾病,也需密切追蹤積液是否緩解為佳,以免影響兒童學習、語言發展進程。

中耳炎常見症狀有哪些?

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蘇偉翔表示,中耳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耳痛、發燒、全身倦怠,有時會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中耳腔初期發炎時,耳膜常為紅色且向外膨脹,病人會有耳脹、聽力變差、耳鳴等不適感。由於幼兒尚無語言表達能力,常常會被家長忽略。

如未及時予以適當治療,容易導致中耳腔長期發炎形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大多有耳膜破損情形,伴隨耳漏、聽障、頭痛等症狀,若不治療,很容易發生其它併發症。李翊豪提醒,當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家中小朋友感冒時合併哭鬧、抓耳朵、聽力變差等行為,就務必提高警覺。

陳木榮補充說道,有些孩子在治療中耳炎後就能獲獲得改善,不過也有可能持續惡化進展到中耳積水,「只要有過一次中耳炎,未來就可能反覆發炎,隔一陣子雖然沒感冒、耳朵仍有疼痛感。」

中耳炎、中耳積水最典型症狀耳朵痛、發燒,但小小孩不太表達,通常顯現有哭鬧、食慾不好、躁動,大小孩會覺得耳朵脹脹的。

大部分中耳炎、中耳積水都是感冒去看醫生才發現,通常家長自行發現中耳積水都是孩子「聽力喪失」,觀察孩子講話聲音變大聲、聽別人講話時會側身、看電視聲音也越來越大聲,趕緊前往就診。

中耳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陳木榮表示,面對中耳積水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除了幫助殺菌外、把液體排出,也會搭配抗生素使用至少治療 4 周至 3 個月,後續觀察 3 個月到半年,如果 3 個月狀況還是持續未改善,則考慮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在小兒的耳膜上放入一個中耳通氣管,經放置後聽力通常可立即改善。

中耳通氣管植入術是目前相當普遍用來治療中耳積水的方法,通氣管的留置可免去反覆耳膜切開的困擾。手術過程是在全身麻醉下,經由耳道(耳朵外觀無傷口)將耳膜切開一個小縫吸乾積液,排除中耳的負壓,然後把通氣管套在耳膜上。通氣管通常在半年至 1 年間自行掉落,期間會視情況回診。

陳木榮也提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若能避免中耳炎發生就大幅減少中耳積水發生風險,減少誘發因子包括減少感冒、控制好鼻子過敏、母親餵母乳等。另外,從文獻中發現,家中有人抽煙小孩子中耳炎機會比較大。當孩子慢慢長大可以盡早戒掉奶嘴,因為研究顯示吸奶嘴也是中耳炎的風險因子。

編輯 / 賴以玲  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