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公銅像愛恨情仇 政大要拆教授願賣房買回

蔣公銅像愛恨情仇 政大要拆教授願賣房買回

新頭殼newtalk

國立政治大學昨(7)日召開校務會議,會議上決定與轉型正義有關的兩個重大提案,通過校歌歌詞的新版,去掉「吾黨」、「革命」、「三民主義」等字詞,減少黨國色彩的爭議,以符合時代潮流,並且針對校園內兩座蔣中正銅像的去留問題,在會議上表決,最終以「遷移一座銅像」讓兩年來的爭議,暫告段落,至於遷移的方式、時間、地點,會留下哪座,將會在下次會議決定。

對此異議性社團「政大野火陣線」在臉書專頁表示,這次會議的結果是政大「人文價值的彰顯」,校方代表副校長陳樹衡肯定溝通的過程,認為「社會和諧進步」就是這樣形成的。

相形之下,教育系的周祝瑛教授比較失望,她在會議上表示:「政大認為的垃圾(指銅像),是很多人的寶。」,她聲稱他願意賣房子來籌錢銅像,並認為後續價值看漲,「十年、二十年後,政治再正確回來後,會有人用更高價來買回來」,可以見得是一門划算的投資。

會議中還有相似觀點的民族系藍美華教授曾提臨時動議:「我們設立兩個帳戶,支持保存銅像的捐款到那個帳戶,反對的話捐到另一個。」試圖對爭議提出解釋,然而隨即被社會系教授打臉。

「如果我們用捐款的方式,可能是全世界所有的校友,用錢來拼誰的意見比較大聲,如果我們是錢多的人就會投票得勝,這樣是不對的。」社會系黃厚銘教授說。

政治系38屆畢業校友,也是多次幫校友會「募款大將」的叢賢滋在會議上由志工代表發言,叢反對拆除蔣中正銅像,以林肯紀念館為例,叢認為蔣中正是政大的情感連結,強調自己曾捐款給政大超過一千萬,展現對校園的高度關懷。

回顧政大歷史,起先是民國16年在南京成立中央黨務學校、後改為中央政治學校,原為培養政治作戰的人才,在台復校後雖改隸教育部,在外界仍有「黨校」的稱號。銅像爭議在政大特別發酵,引起各方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蔣中正曾任政大的創校校長,依此,許多觀點認為蔣中正在社會上的評價和對於學校的貢獻應該脫鉤處理,但也有歷史學者認為,蔣中正當時任務繁多,對於校務的貢獻其實不多,當校長是他比較「邊緣」的工作。

目前政大校園內銅像共有兩尊,一座位於室內,在1977年隨「中正圖書館」一同啟用,嚴家淦曾親臨揭幕,銅像以坐姿出現在入口處人來人往的大廳裡,兩側的桌椅、牆壁上的展覽經常更替,因為交通方便,是多功能的學生活動場所,圖書館亦曾在銅像前舉辦戒嚴時期的「禁書展」,挑戰權威意味明顯,然而亦有政大教授撰文,認為蔣中正在教育史上,仍有貢獻。不過銅像有一未經申請不能拍照的規定,此舉被視為保護權威和限制自由而遭政大學生批評。

另一座騎馬的銅像是試圖呈現蔣中正北伐的「英姿」,是各級學校中唯一一座騎馬的蔣中正銅像,含基座計算3-4層樓高,遠看十分壯觀。銅像在1987年,政大創校60週年的的校慶活動上完工,位於人跡相對冷清的山坡上,是大一新生徒步上山時必經的地點,半夜配合著微弱的燈光照射,多年來在政大學生之間流傳不少靈異傳說。

「學長都說蔣公銅像的馬在沒人看到的半夜會偷換腳,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有人說投錢進去,會開始搖,還會載人下山。」政大學生對於蔣中正銅像的存在多半視若無睹,偶爾會有一些穿鑿附會的校園傳說。

蔣中正銅像是學校登記的財產,此次決議「遷移」並不是拆解與報廢,因此後續將有存放位置、遷移技術、預算編列等問題尚待解決,年度預算亦經核定送往立法院,如要在今年拆除恐怕有技術上的困難。

銅像除了成為野火社團每年潑漆表達意見的對象,對於政大的意義是什麼、蔣中正應該如何定位,歷史的功過與評價,亦有學者建議刻上受難者姓名保留歷史,一切隨著銅像遷移,給政大師生再一次思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