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可效法安倍「突破國難解散」 勝率一路高到2026

[FTNN新聞網]文/楊晶晶(資深記者、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法學博士)

目前是台灣最接近史上第一次解散國會的時刻,綠營從國會議員到黨政高層,近來無不把倒閣和解散國會掛在嘴邊,成了口徑一致的回嗆在野黨的標準SOP。藍營對此不屑一顧,直呼看穿執政黨陽謀,打算讓綠營繼續唱獨角戲。不過,在賴政府上任滿月的時間點,中共逕自發布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判死刑的法律時,解散國會或許不僅是一個政治謀略,更可作為一種國家主權表態。

綠營從國會議員到黨政高層,近來無不把倒閣和解散國會掛在嘴邊,成了口徑一致的回嗆在野黨的標準SOP。(圖/資料照)
綠營從國會議員到黨政高層,近來無不把倒閣和解散國會掛在嘴邊,成了口徑一致的回嗆在野黨的標準SOP。(圖/資料照)

在日本,解散眾議院更算是家常便飯,歷年來眾議院解散的次數多達24次。首相握有解散眾議院的權力,眾議院解散後須重新改選,多數政黨組閣。近來岸田內閣支持率低迷,身陷政治獻金爭議,補選又連三敗北,照三餐被在野黨要求改組內閣、解散眾議院。根據日媒揭露,一次改選要花超過600億日幣天價、破一百多億台幣,因此解散眾議院的理由,自然必須讓納稅人買單,否則這把雙面刃,帶來也可能是失去政權的反效果。

2000年時任首相森喜朗,是被動遭到四個反對黨發動不信任投票,批評他的「神國論」違憲,森喜朗才迫於解散眾議院,在日本稱之為「神國解散」;2005年,小泉純一郎因提出的郵政民營化法案被否決而解散眾議院,在日本被稱作「郵政解散」;2009年,麻生太郎內閣支持度跌剩不到兩成,因此宣布解散眾議院,賭一把翻身機會,無奈最後落敗,拱手讓出執政權。

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位時也曾經兩度解散眾議院,堪稱最有政治謀略。2017年,安倍為了避免眾議員任期屆滿,在內閣民調不穩之際要被迫解散眾議院,因此提前在四個月前,突然宣布提前解散改選。實為鞏固權力之舉,但當時正面臨北韓核武擴張威脅,安倍便拉高基調,喊出此為「突破國難解散」,訴求「民主主義的原點是選舉,選舉不能受北韓威脅」,呼喊國民一同守護日本安全。安倍當時還發下豪語催票,若改選未過半就辭職,最後策略奏效,執政黨席次成功突破三分之二。

安倍的思維,值得藍綠兩黨重新思考。

當解散國會議題只做為一種政治策略,不外乎就是一場膽小鬼遊戲。藍白不願提倒閣,因為新閣揆任命權依舊在總統手上;若解散國會重選,目前國民黨整體氛圍陷入保守的失敗主義,深怕好不容易贏來的席次減少。藍營越是迴避回應,越是陷入「笑你不敢」的政治窘境,間接幫接下來民進黨發起罷免立委疊加正當性。

此刻中國發布「懲治台獨」法案,明顯就是向賴政府加強施壓力道,刻意在國際間形塑對台擁有司法管轄權,讓台灣事務「國內化」,與先前中共多次宣稱「沒有海峽中線」,用意在形塑台灣海峽內海化,都是基於中共三戰的統戰作為,是明目張膽的恫嚇威脅。然而,藍營只見前總統馬英九辦公室再度搶先疾呼,回歸憲法「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否則賴政府繼續衝撞,只會引發對岸更強烈的反應,難保未來不會走向軍事衝突。一番話,再度讓國民黨上下陷入被馬英九綁回紅色路線的尷尬。

若此時藍營能夠放大格局,仿效安倍,主動提出倒閣、解散國會重選,發起台灣版的「突破國難解散」,當前一切政治僵局與爭議都有望化解。

首先,藍營可主張憲法開宗明義提及的「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只有中華民國國民才是所有政治權力的來源,全面改選國會,目的就是向全國人民負責,彰顯台灣民主,又可落實憲法中的國民主權原則。

在憲法框架下,一方面可回敬馬英九投降路線一個不失禮貌的微笑;一方面讓路線回到「中華民國派」,巧妙迴避兩岸同屬一中和親中的泥沼,更能搶先阻斷綠營接下來發起的罷免立委、2026九合一選舉,再祭出的「抗中保台」牌,爭取中間選民選票。

如此一來,即便國會重選,綠營也非穩贏不賠。若中間選民厭倦勞民傷財的密集選舉、不掩蓋的政治鬥爭意圖時,藍營一樣有可能在改選中再一次獲得多數席次,勝率有望一路增至2026。

正如同安倍晉三所言,「民主主義的原點就是選舉」,為了不受中國威脅所左右,正是國家有危機的時候,不是更應該進行選舉嗎?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如果「不輕易上鉤攻打台灣」為真..
觀察/萬人響應青鳥行動的下一步? 是各自紛飛還是被收編
幕後/賴清德下「這步棋」?傳習近平對台灣「無計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