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委員召開公聽會 要求重視早產兒照護體系

立委羅廷瑋、李彥秀、麥玉珍,特別選在國際兒童節前夕召開「早產兒暨友善親職家庭政策」公聽會。(羅廷瑋辦公室提供)
立委羅廷瑋、李彥秀、麥玉珍,特別選在國際兒童節前夕召開「早產兒暨友善親職家庭政策」公聽會。(羅廷瑋辦公室提供)

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立委羅廷瑋、李彥秀、麥玉珍,特別選在國際兒童節前夕召開「早產兒暨友善親職家庭政策」公聽會,共同要求政府重視早產兒照護並建構符合早產兒家庭需求的支持體系,呼籲應落實早產兒養育照護津貼、保障孕婦安胎假,以及早療親職假入法,守護早產兒平安長大及減輕早產兒家庭的經濟負擔。

羅廷瑋指出,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2023年新生兒數是13.5萬餘人,創上新生兒人數史上新低的紀錄,然而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出生統計年報顯示,雖然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但早產兒的比例不降反升,2017年早產兒出生數為1萬8910人,占總出生人數的9.69%。2022年出生早產兒為1萬4684人,占總出生人數的10.56%。

羅廷瑋表示,根據早產兒基金會調查指出,早產兒家庭所需的平均花費是11萬4749元,多出一般家庭平均花費2萬8903元,高達4倍之多,早產兒相較於一般足月兒,除了需自費使用藥物及用品來治療併發症之外,也必須額外使用補充品如,鐵劑、維生素D、母乳添加劑等來增加營養與熱量。

羅廷瑋強調,政府應重視早產兒照護並建構符合早產兒家庭需求的支持體系例如,如何在自費藥物或是醫材方面提供協助?其次,健保給付的早療課程上課頻率多為1周1-3次,一般療育課程至少要經過6個月到1年才看得成效,且需排隊3至6個月才能接受到治療,對父母而言,陪伴早產兒早療課程與工作要如何平衡?

羅廷瑋續指,再者,安胎的目的主要是減少早產的併發症,至於懷孕24至34周被視為安胎關鍵期,平均多安胎1天,寶寶出生後的風險會降低很多,尤其高危險妊娠族群,但現行安胎假未住院只能請30天,給半薪,超過30天會計入住院傷病假,不給薪;住院傷病假則2年內累積請假日數不能超過365天,安胎休養現行機制是否足以應付實際需求?如何守護早產兒健康長大,已成為少子化問題下相當重要的課題。

李彥秀表示,依據內政部2024年5月10日發布的戶口統計資料,我國已連續40個月人口自然增加呈現負成長,但賴清德總統在520就職演說時,卻只輕描淡寫延續擴大幼托,無視友善職場、生育支持。我國不僅新生兒人數少,死亡率亦居高不下,平均每1000個新生兒,就有2.8個無法存活到滿月,更有4.5個有可能在5歲前死亡,遠高於亞洲鄰近國家日本和韓國。

李彥秀指出,衛生福利部固然提出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但兒科住院醫師依舊招募不易,人力出現斷層、經驗難以傳承。現行8周產假,是源自1929年訂定的工廠法,友善職場政策凍結在上個世紀,更遠低於OECD國家產假平均水準。

李彥秀強調,執政黨喜孜孜宣傳少子女化對策預算創新高,但仍舊與人民感受脫節,友善生養依然遙遠,應提供早產兒家庭經濟協助,以薪資公共化延長產假,並得彈性作為安胎使用,為早產兒家庭構築更多社會支持,才是翻轉少子女化問題的關鍵一哩路。

麥玉珍表示,有人說早產兒是「賓士寶寶」,從出生到平安離院幾乎都是7位數以上的照護費用;要照顧也確實非常不容易,對家長經濟、身心靈方面都是考驗。早產兒的照護所需,比一般新生兒還高,若能提供早產兒家庭養育照護津貼,將能減輕家長為孩子選擇治療或藥物時的經濟負擔。

麥玉珍指出,在少子化的年代裡,每個孩子的生命都至關重要,尤其這群寶寶,他們需要更專業與及時的照護,才能避免各種併發症,如何建構一個符合早產兒家庭需求的支持體系,急需各位集思廣益。

最後,公聽會做成3點總結,首先,請衛福部於1個月內評估早產兒常用自費藥品納入健保給付;第2,請衛福部社家署於3個月內針對早產兒營養品、用品,研議補助可行性;最後,請勞動部於3個月內,研議早療親職假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