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蜂攻擊怎麼辦?保命必看!虎頭蜂蜂螫症狀、處理、預防要點一次看
虎頭蜂蜂螫事件頻傳,近日發生屏東的學生登山團在台東浸水營古道遭虎頭蜂群攻擊,嚮導為保護隊員,慘遭虎頭蜂圍攻,造成背部嚴重螫傷搶救不治的憾事。究竟遇到虎頭蜂攻擊怎麼辦?蜂螫症狀有哪些?蜂螫看什麼科?蜂螫處理要注意哪些事?平時戶外活動要如何預防?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一次了解!
相關新聞》41歲嚮導帶團登浸水營古道 遭虎頭蜂螫逾50處送醫搶救不治
蜂螫是什麼?蜂螫哪個季節要特別小心?
蜂螫可以細分為蜜蜂與胡蜂(又稱虎頭蜂)螫傷。台北榮總毒物中心研究指出,蜜蜂和虎頭蜂螫傷,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其中又以9月通報蜂螫的人數占最多。根據新竹縣政府消防局及健行筆記的說法,每年9月至11月,虎頭蜂的生活周期進入成熟交尾育嬰時期(繁殖期),蜂巢的規模達到頂峰,也是逐漸培育新一代蜂王與雄蜂的開始,因此巡邏蜂會擴大警戒範圍,且會變得更為凶猛,人類誤入巢區被螫傷的機率連帶提高。
延伸閱讀》蜂螫高峰期來了!毒物醫師示警:螫傷4大危險指標,恐嚴重中毒
虎頭蜂與蜜蜂差別是什麼?
許多人聞「蜂」色變,卻搞不懂虎頭蜂(胡蜂)和蜜蜂差在哪?依據環境資訊中心所述,胡蜂與蜜蜂都屬於有螫類,雌蜂擁有由產卵管特化而來的螫針,具有螫人的能力。普遍而言,胡蜂和蜜蜂大多是因受到驚擾,為了自我防衛而螫人;尤其虎頭蜂為社會性胡蜂,不僅會群起圍攻,警戒範圍更高達數十公尺遠,讓人聞「蜂」喪膽。
根據林業試驗所的資料,我們熟知的蜜蜂螫針有明顯與密集的倒鉤,螫人後無法順利拔出,當蜜蜂掙脫或遭拍離時,螫針與毒囊便從蜜蜂的腹部撕離,留在被螫的人身上,蜜蜂因而死去。相對蜜蜂而言,虎頭蜂螫針的倒鉤可以重複使用,故可連續螫人多次,攻擊性更高,也就更加危險。
蜂螫後最主要的危險性,在於人體對蜂毒中所含蜂蛋白的過敏反應。蜂螫到人的反應因人而異,有些體質過敏的人,被螫一針後就可能送命。
虎頭蜂攻擊遇到怎麼辦?
秋天涼爽的天氣,是許多登山者喜愛外出踏青的季節,不過這時候也是被虎頭蜂攻擊的高風險時期。健行筆記解釋,若遇到一、兩隻虎頭蜂飛近,可能是「採集蜂」外出覓食,此時只要冷靜觀察,牠們就可能停下來覓食或飛離;但看到不斷盤旋的虎頭蜂時,務必提高警覺,遇到的可能是「守衛蜂」,這意味著蜂巢可能在附近。
要是遇到這種情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因蜂群有領域性,若遇虎頭蜂在附近盤旋,不要試圖驅趕,以免驚擾蜂隻,更不要揮動手臂或跑開,避免引來蜂群攻擊;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提醒,切勿慌張或主動攻擊,應保持鎮靜,用衣服、背包或任何遮蔽物包覆頭頸,減少暴露部位,緩慢安靜地繞路而行,牢記「少螫一針,就減少被螫叮傷亡的可能」。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醒,如果不幸被虎頭蜂螫傷,必須儘速逃離,千萬不要就地臥倒,蜂螫後會釋放警戒費洛蒙,招來更多同伴攻擊。
虎頭蜂、蜜蜂螫傷後如何處理?
萬一不幸被虎頭蜂螫傷,綜合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新北市消防局第六大隊大隊長羅億田的說法,四大處理SOP如下:
步驟一:可用針頭、刀片或信用卡之類的厚紙片,輕輕地沿著皮膚表面,刮除刺針及毒液,或者直接就醫交由醫師處理較為安全。鑑於蜂類的尾刺具有毒囊,嚴禁用手擠壓患部,防止注入更多毒液。
步驟二:身體若是出現紅、腫、熱、痛,千萬不要用尿液等偏方緩解疼痛,建議採取冰敷,舒緩不適。
步驟三:部分民眾因體質緣故,被虎頭蜂螫到會產生暈眩、心悸、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休克症狀,這時應盡速送醫急救。如果在野外難以立即就醫,衛福部健保署建議,曾有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前往易有蜂類聚集的野外時,應隨身攜帶腎上腺素製劑,以備緊急時使用。
步驟四:無論是否有過敏反應,都建議通報119協助就醫,進一步觀察治療。即使傷口不大,因為蜂螫傷口可能有水泡、潰爛等情形,應多加留意,預防感染。
蜂螫症狀有哪些?蜂螫多久會好?
被虎頭蜂螫傷後,一般會有劇烈的疼痛感,接著患部會開始腫脹,腫脹程度與持續時間會依蜂毒種類、個人體質和毒液量有所不同。從被虎頭蜂或蜜蜂螫到,一直到症狀消除,通常需要5到10天的時間;而被螫到的患部,往往會留下疤痕。
比較嚴重的是,台北榮總毒物中心示警,被虎頭蜂螫到可能引起全身性的毒性反應,包括過敏反應、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損傷、肝損傷等;且傷口數越多,毒性反應越嚴重。如果虎頭蜂螫傷數量超過20處,可能導致嚴重的中毒症狀,甚至死亡,不可大意!
蜂螫看什麼科?蜂螫治療怎麼做?
蜂螫可視情況直接掛急診或前往皮膚科就診,必要時醫師會安排施打破傷風疫苗。台北榮總毒物中心表示,輕微螫傷可藉由冰敷緩解症狀;若局部症狀難以緩解,可將消炎止痛藥膏局部塗抹於患部,切記不要搓揉,否則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一般情況下,蜂螫患者若未產生過敏性休克或嚴重全身性毒性,預後都相當良好。
倘若蜂螫患者發生過敏性反應,醫師會評估給予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如有過敏性休克,則應立即使用腎上腺素、給予氧氣,並在必要時插管。產生全身性毒性反應者,一定要補充足量的水分及電解質;若有急性腎衰竭、肺水腫或嚴重溶血等狀況,則須透過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術,改善病情。
虎頭蜂預防該怎麼做?
每年夏季、秋季是蜂螫高風險期,綜合農業知識入口網與張永仁的說法,提醒大家從事戶外活動時,掌握以下要點,降低被蜂螫的危險。
應走原有的登山步道,不要任意踩入草叢、樹叢或罕無人跡的山徑。
不要在崖邊步道向邊坡山下丟擲石塊。
不要在林下步道拉扯粗大的樹藤,避免震動蜂巢。
避免使用香水、髮蠟或其他有特殊氣味的用品。
盡可能穿著具包覆性的長袖長褲,並配戴帽子。考量虎頭蜂喜歡攻擊黑色、具絨毛、正在移動的動物,人類被蜂螫時,最嚴重的部位通常是被頭髮覆蓋的頭部,因此應避開黑衣黑帽,以淺色、表面光滑的衣物為主,最好也配戴淺色的帽子保護頭部。
攜帶含有「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蟲產品。
延伸閱讀》虎頭蜂攻擊跟香水有關?專家列「登山3禁忌」批:錯得離譜啊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羅芋宙
參考資料
※秋高氣爽 蜂螫好發季節 戶外活動需小心(台北榮總)
※【又驚傳虎頭蜂叮人!!】芎林分隊搶救蜂螫休克患者(新竹縣政府消防局)
※【知識】正值蜂群繁殖期 蜂農來告訴你如何與虎頭蜂共處(健行筆記)
※蜂情萬種——蜂類大不同,原來蜜蜂不是唯一(環境資訊中心)
※每年8月至11月為蜂螫叮事件高峰期,民眾登山請注意自身安全(台北市動物保護處)
※常見虎頭蜂種類與特徵(台北市動物保護處)
※蜂叮(衛福部健保署)
※秋天到了,又到了虎頭蜂出沒的季節(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臉書)
※秋季登山 4原則避免虎頭蜂螫(農業知識入口網)
※《別再以訛傳訛虎頭蜂攻擊的資訊》(張永仁臉書)
看更多相關新聞
醫示警應避免做2件事「5步驟」速就醫
41歲嚮導帶團登浸水營古道 遭虎頭蜂螫逾50處送醫搶救不治
同仁捨身救人遇蜂螫不治 鍾佳濱悲痛發聲了
登山團嚮導為保護團員「遭蜂群螫死」哥哥哀慟:任務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