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抽刺達人 新移民武春香抽功一流

記者黃芳祿/台南報導

虱目魚多刺,是普遍老饗的最痛,不過,這對移民的武春香一點都不難,因為可以在牠身上拔出250多隻刺,功夫一流,讓喜愛虱目魚的老饗不再「刺」牙牙的。

越籍的武春香在他20歲就嫁到台南市北門區海邊魚村,從聞到魚腥味就躲得遠遠的新媳婦,到成為製作無刺虱目魚產品養家的全能媽媽。

武春香還說,北門區沿海漁村有很多魚塭,虱目魚是主要漁產,也是居民慣常的食物。可是她在越南從未見過虱目魚,很難接受魚腥味。

每次老公煮虱目魚時,總會摀住鼻子跑得遠遠的,老公中年失業,小孩也生了,為了生活只能硬著頭皮到村裡的虱目魚加工廠上班,從此就和拔魚刺結下不解之緣。

初到工廠上班,得強迫自己忍受那未曾忍受過的魚腥味,還得學會「抽魚刺」的功夫。

她說,「1尾虱目魚有250 多根魚刺,學了2、3個月才能把魚刺抽乾淨,剛開始手指被魚刺刺到腫了快兩倍大,但是不能放棄,為了孩子和先生,得忍耐。」

從沒想到,原本只為糊口的工作,竟然讓她深深的愛上了虱目魚這種食材,完全融入了北門地區的漁村文化。

似乎與虱目魚結了緣似的,靠著對虱目魚的深入了解,夫妻開始創業,由老公到市場收購,再由她負責宰殺,抽刺、真空包裝到急速冷凍,全部一手包辦。

自助天助,春香在辛勤的付出後,原本只以村民做為銷售目標,也只想平安度日,財團法人牧德關懷協會王世智理事長及移民署這時又介入協助,透過「新移民農漁特產幸福市集」的推廣,讓她生產的無刺虱目魚更拿到澎湖的訂單。

現在的春香已能操著流利的國、臺語,她說,學抽魚刺要到工廠學,但學語言就只能「看電視、靠自己」,每天工作雖然辛苦,但卻很感恩、知足,因為「這就是生活,努力就會快樂」。

移民署署長謝立功9日遠赴臺南市漁村探視武春香。對新移民為台灣這塊土地的武小姐稱讚不已。謝立功重申,他跑遍臺灣各個角落,希望有新移民的地方就看得到他的身影,只期望能讓新移民多受到一點關注,社會再多給她們一些正面的觀感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