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不要來!藍染布料有效驅蚊

早期利用植物藍染,但藍染其實有防蚊作用!學者深入歷史和山野,發現400年前荷蘭人就將藍染植物馬藍引入台南,如今在東山山區野化,而另外種植另一種藍染植物木蘭的地方,則在六甲,正推動藍染文化復興,家戶還掛上防蚊藍染布。

一縷輕煙起,不求神,只求不要有蚊!乾燥艾草,製成艾草棒,燃燒能驅蚊,是先民的防蚊利器,台南山區還有人這樣做!

民眾 陳靜儀:「(現在是用什麼) 龍眼殼。」

長者 余棉秀:「以前就是木頭 撥龍眼殼時,都撿起來放 用火爐在燻。」

就地取材,燒龍眼殼或樟樹枝,煙燻法驅蚊沿用至今,但早期的防蚊法寶,還能穿上身。

藍染老師 吳淑真:「荀子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就是看到人家在染色,下去綠色 怎麼起來變藍色。」

發酵、攪拌,染出一片湛藍,藍染,不只為布添色彩,也能防蚊!

藍染老師 吳淑真:「客家族群 甚至連蚊帳 家用品,全都是藍染的東西 最主要是,它可以防蚊 有一些蚊蟲怕的味道。」

菁寮民眾 郭女士:「我們以前有這些東西 ,我都不知道 是寶貝,(還可以防蚊) 對。」

去年登革熱疫情嚴重,防蚊受重視,家戶掛上藍染布防蚊,而六甲區菁寮,早期種滿被稱為小菁的木藍。

台南市六甲區長 陳啟榮:「以前相傳是荷蘭人的小菁藍染,有它的歷史 所以說,慢慢演變成菁埔的地名。」

菁寮里長 蔡明賢:「所以我在6年前 開始跟成大合作,把我們在地的木藍,台灣染 這區塊復育。」

六甲種木藍,東山則在更早就種馬藍,滿山坡馬藍,枝葉是染布的要角,根則是中藥板藍根。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員 許再文:「它是有抗菌的效果,也有增強免疫力效果,所以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中藥。」

但它在台南山區被遺忘將近4百年,植物學者調查時,發現野化的馬藍,是台灣最早引入的藍染植物。

成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蔣鎮宇:「當時藍染 養活了很多人,一直追溯到荷蘭人時代,藍靛是占GDP非常非常地高,不但有歷史意義,甚至在人體健康上,這東西比較自然,而且最主要的強調的是,生態系的服務 這些技術,將來免費技轉給在地人。」

學者推動低汙染產業回歸,也見證這小小的蚊子,卻大大影響著人類文化發展!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慈濟精選│1996柬埔寨馬德旺發電機啟用
太平洋高壓籠罩 全台高溫午後雷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