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文化大學 校長徐興慶就任周年的發展藍圖

【民生頭條】「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是文大的辦學理念;徐興慶上任校長之後即以其過去在文大及臺大的行政歷練,積極推動以人文、社會、科技並重的校務發展。在就任滿周年的同時,徐興慶體認私校辦學的艱辛,集合高執行力的行政團隊共同治校,一年來他秉持熱誠的服務精神,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以公開、公平、公正的態度治校,並發揮在地關懷,社會責任的功效,同時喚起教職員工對招生困難的危機意識,尋求多元招生的管道。

在策略方面,校長徐興慶鼓勵學生選修輔系、雙主修,直升碩、博班,並擬訂學生大三出國的可行性,與姊妹校簽訂雙聯學位,進而提升學生外語能力結合專業之學習效果,以增加就業及升學機會。徐校長認為,拓展國際學術交流,發展健全的「通識教育」、發展創客(Maker)中心及國際產學合作,並落實「德、智、體、群、美」的人格教育以及汲取海外姊妹校辦學的優點,積極推動國際化,成為文大校務發展的策略與目標是學校永續經營的關鍵。

過去一年,他一直向教職員工喊話,尊重學術自由與學術爭議之正當程序,呼籲大家必須認知教育的本質應以培育年輕的下一代為首要任務,在研究上必須學以致用並且與社會動脈相互結合。現今眾多價值觀交錯的社會中,他認為,大學教育是介於家庭與國家之間的根本大計,而學術研究的現代意義,正蘊藏著能為面臨各種問題的現代人帶來共鳴的全新價值,大學教育必須是經師與人師並重,道德、倫理與學問並重,同時必須與現實社會結合,並得到社會的支持,才能解決社會問題,進而考慮到利益眾生的問題。

一、教學與研究並重
文大過去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之下,獲得六期教育部的教學卓越計畫,大大提升了教學的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在提升研究能量方面,徐校長積極呼籲,有執行科技部、教育部等機構經驗的老師,指導、帶領年輕教師申請含科技部在內的政府機構之研究補助,以提升教師整體的研究能量,進而與國際共同研究接軌,落實學術國際化的願景。具體成果有:

(1)以計畫主持人的身分撰寫計畫書,向日本One Asia國際基金申請補助文大開設「亞洲共同體:東亞學的構築與變容 (The Asia Community: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ast Asiaology)」國際講座。在亞洲42所大學激烈競爭、評比中,文大獲得2018年度的獎助。這個國際講座已於107、108學年度相繼開講。本課程邀請歐美與東亞各國在同領域的多位知名學者,結合文大跨學院相關教師的專長,為138位跨學院的選修生授課。國際講座結束時,該基金會佐藤洋治理事長到文大頒發成績前20名的選修生獎學金(總獎金為美金7,500元)及獎狀。(相關活動資訊請參閱網站: https://oneasia.pccu.edu.tw/faculty.php)

(2)申請教育部的「跨領域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深耕計畫補助。整合校內教師資源,以「推廣多國語言學習與文化認識」為計畫主題,落實研究、教育與社區、社群結合的精神,與文大鄰近的陽明山國小、格致國中、百齡高中等校合作推動教育部往下紮跟的外語與異文化之深耕教學計劃。

(3)提升教師申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通過率,以「母雞帶小雞」的策略,推動執行計畫教師在各系說明計畫撰寫經驗分享的工作坊,外語學院通過率成長了120%。這些成效不但提升了「教學與研究,大家一起來」的集體成長,未來持續推動將可發展文大教師執行國際共同研究的能量與願景。

徐校長推動校務發展是在落實董事會及校務發展委員會的決議,力行校務發展目標,捍衛大學自治的核心價值(圖:文大公關室提供)
徐校長推動校務發展是在落實董事會及校務發展委員會的決議,力行校務發展目標,捍衛大學自治的核心價值(圖:文大公關室提供)

二、致力學術研究國際化及年輕研究人才的培育
徐校長過去三十餘年來,除了自己專業領域的研究之外,一直在推動國內「區域研究」(Area Studies)的發展,特別是日本研究以及「東亞學」的建構與發展皆不遺餘力,目的在推動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對話,整合產、官、學界的力量,促進研究人力與東亞學術圈接軌,進而與歐美相關學會對話。

2014年2月,他在臺灣大學成立了日本研究中心,推動與落實,積極從事募款工作,獲得日本「似鳥獎學財團」捐贈新台幣1,500萬元,全額作為研究生的研究獎勵金(每年甄選30名優秀的研究生,每名頒發新台幣十萬元獎學金,創造了臺灣大學單額獎學金的紀錄)。2016年12月,他與韓國、日本、大陸計五位學者在韓國仁川發起了「東亞日本研究者協議會(East Asia Consortium of Japanese Studies)約有350名學者與博士生,齊聚一堂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2017年10月於天津南開大學、2018年10月在日本京都國際日本研究中心舉行第二、三屆國際學術大會,參加人數平均達到380人之多。協議會的主要目的是在推動東亞日本研究學者之橫向交流,進而培育年輕的研究學者,深化研究的內涵,進而與歐美學者對話。爭取到日本國際交流基金(The Japan Foundation)每年補助30名東亞各國大學的博士生,公費前往大會發表論文。此協議會第四屆會議由徐校長擔任籌備委員會主席,2019年11月,在臺灣大學舉辦,吸引中、日、韓、臺相關領域學者約530人參加,成功完成首次在國內舉辦日本研究大型國際會議的使命。

三、成立文大「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為整合校內跨領域研究人才,促進東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之研究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徐校長於2019年10月正式成立校級學術研究單位「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長程目標為跳脫傳統人文研究的分門別類型態及自我中心或一國史概念的限制,以跨校際、跨領域的新思維,建構多元文化交流之宏觀視野,促進國際共同研究的合作模式,以期達成「結合人文與社會科學對話」、「整合跨領域人才」、「培育新世代研究人才」的願景。

研究院的任務有以下四點:(1)推動校內整合,成立跨領域之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團隊。(2)建構跨校研究平台,推動東亞區域之共同研究。(3)落實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各領域人才之橫向交流與世代傳承,推動東亞研究相關學術出版,提供年輕學者及研究生投稿的園地。(4)設立「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碩士學位學程」,培育新世代東亞人才。(詳請參閱網站http://ieahs.pccu.edu.tw/)

四、推動「華岡大講堂」學術論壇
自2019年9月開始,徐校長倡議在文大推出大型高素質的學術論壇「華岡大講堂」。「華岡大講堂」以「華岡」命名,旨在實踐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的教育理念及董事長張鏡湖博士,敦聘名師,為師生提供優質「教與學」環境的願景。透過學養深厚又有影響力的學術大師之學思歷程及反省,洞徹學術底蘊,體會大學教育之經師與人師並重,道德、倫理與學問並重的道理,進而理解學術研究的現代意義,引領師生個人思考生命的意義而對學問的活化產生共鳴及其與社會相結合的全新價值。
(詳請參閱網站http://discover.pccu.edu.tw/hwakangacademy/)

五、尊重自由的學風、容納相異的意見
徐校長充分理解現今私校辦學的艱辛及未來少子化帶來招生的衝擊與教育資源日益萎縮、分配不均等各種危機。一直以最認真的態度、最可行的思路及果決的行動力,結合過往學術生涯所累積的組織能力,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激發文大教職員工的熱情,繼續深化教學卓越的內涵、提升全體教師的研究能量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創造校園內外的聲望與價值。

秉持開放、公正、親和與尊重自由學風的領導態度,容納相異的意見,支持師生具有正當與前瞻性的訴求,引領文大在專業領域、教育制度與國際學術交流上,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校務發展。

六、未來發展的願景
文大已有58年的歷史,特別是徐校長上任後,教職員工橫向整合與聯繫已經成為一個校園的服務體系,成效日益提升,但未來預估2020年入學的新生與2019年比,全國將驟減約24,800名,在招生方面勢必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因此,徐校長認為,不僅在制度上、在理念上仍要不斷創新,且要能以行動引領風潮。舉例而言,目前文大與世界各大學的學術交流校達394所,且在亞洲即有約250所之多,這是文大推動國際化的優勢,積極推動學校的國際化,逐步實現讓大三的學生都能出國短期留學,進而積極推動雙聯學位,並以更大的力道推動「國際化教育」、「通識教育」和「國際華語教學」並重的教育制度。如此不但能提升學生外語能力與專業學習效果,亦能讓學生築夢、追夢、圓夢,增加就業及升學的機會,使未來文大的發展可以碰撞出更聚焦且可永續經營的火花。

徐校長推動校務發展是在落實董事會及校務發展委員會的決議,力行校務發展的目標,堅持不讓政治力量介入校園,捍衛大學自治的核心價值,同時激發更多的經師與人師與文大學生共生、秉持既有的和諧、溝通、圓融及服從的態度與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文大的發展更健全,國際化的交流及永續經營的生命更不一樣;與全校師生共創蛻變、成長且能永續經營的中國文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