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歐多發性硬化症比例高 疑史前移民基因變異所致

《自然》雜誌2024年1月10日刊出的文章,標題是「遊牧民族當中出現,因為基因而偏高的多發性硬化症風險」。

文章中的地圖所顯示的紅色區域,是歐洲多發性硬化症比例偏高的國家,包括丹麥、瑞典等北歐5國,以及英法德奧捷與義大利等中西歐國家。

所謂的多發性硬化症(MS),簡單說就是人體免疫系統自發性的防衛反應,破壞了神經系統,造成視力受損或動作遲鈍等症狀。

研究者除了蒐集歐洲各國民眾的基因樣本,也透過考古與現代科技,從數千年甚至上萬年以來的人骨化石取出DNA。找出了史前人類往歐洲大遷徙,以及所留下罹患MS的基因相關性。

考古學家的說法指出,歐洲出現大批外來史前移民有3個階段。首先是幾萬年前從非洲往歐洲移動,取代了原有的尼安德塔人,然後是1萬年前到2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以農耕為主的族群移往歐洲。

哥本哈根大學族群遺傳學助教授歐文皮斯表示,「稍晚的第3波大遷徙始於銅器時代初期,來自東歐大草原,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這些族群屬於遊牧民族,在銅器時代初期取代新石器時代族群,後者當時屬於農耕民族。」

學者認為,遊牧民族長期與馬羊等牲畜為伍,面對許多人畜共通疾病的感染風險。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留存的遊牧民族後代身上,產生了足以對抗牲畜疾病的基因。

哥本哈根大學族群遺傳學助教授歐文皮斯提到,「我們可以回溯追蹤這些基因變異,藉由古老的基因組了解疾病風險如何演化。」

然而這些基因卻也造成人體免疫系統自動啟動、攻擊自己的身體,造成多發性硬化症(MS)、類風濕性關節炎、阿茲海默症等疾病風險升高。

哥本哈根大學族群遺傳學助教授歐文皮斯指出,「基因組(特徵)可以顯示出,人們罹患阿茲海默症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高低,首度佔領歐洲的狩獵民族,他們於新石器時代初期來此,時間距今約10000年前,他們帶來與情緒障礙有關的基因變異,顯出的症狀包括焦慮和罪惡感,然而來自東歐大草原的(第3波)移民,他們帶來的基因變異會升高自體免疫性疾病的風險。」

美聯社的報導指出,雖然有學者提出理論,認為是某些外來感染觸動人體的免疫系統,對自己的身體發動攻擊而造成多發性硬化症(MS),但正確的發病機制倒底如何,在醫學上還是個有待解開的謎團。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患者活不過兩歲 長庚、陽明找出「平腦症」致病新基因
牛樟基因體定序 有助復育、追盜採來源
台股開高指數衝上11055點 但量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