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精神暴力防治主題影展 邀請民眾關注不易被察覺的創傷

親密關係精神暴力防治主題影展 邀請民眾關注不易被察覺的創傷
親密關係精神暴力防治主題影展 邀請民眾關注不易被察覺的創傷

今年是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25週年,衛生福利部將在7月15日到23日辦理「這是愛?還是傷害?親密關係精神暴力主題影展」,與策展人羅珮嘉及林美薰精選15部國內外親密關係精神暴力影片,透過影像呈現經濟暴力、跟蹤騷擾、精神虐待、目睹暴力、言語暴力、行動監控、煤氣燈效應等暴力樣態,並舉辦映後座談,帶領觀眾從電影延伸探討,一同覺察並同理這些不容易被察覺的創傷。

 

暴力樣態百百種,舉凡跟蹤騷擾、虐待暴力、行動監控等都算是暴力行為,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表示,全世界都有親密關係暴力的發生,不僅會對個人造成身心狀況之外,也會影響整個社會,甚至是醫療資源,影響很大。尤其在親密關係中,除了實體的暴力,精神暴力更會造成身心傷害,但卻往往被忽略、淡化,進而衍伸到肢體暴力,最後才出來求助,因此前端的精神暴力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就不會有後續的問題。

 

張秀鴛司長補充,親密關係暴力裡有一類叫做「看不見的傷」,舉例來說像是「監控行動」,用手機定對方的位,或是到辦公室、到家、到聚會現場要拍照給對方看;「情緒勒索」不外乎就是節慶不陪對方回家,甚至表明不夠愛自己等;「言語貶義」你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懶的人、你除了會花錢還會什麼?;「經濟控制」自己賺的錢無法自己支配、以愛之名要一起買房子,每個月的花費都要列明細給對方等;「威脅出櫃」在同志裡頭若不繼續走下去就要告訴父母與親友;「冷漠忽視」把你當空氣不甩你,形同不存在。以上這些類型都是沒有辦法驗傷的創傷,但千萬不要忽略,因為他會慢慢惡化,因此提醒民眾要隨時檢視。

 

策展人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羅珮嘉秘書長表示,精神暴力極其隱微,除了多在私領域發生,不易察覺,更因為親密伴侶間有各種情感與身體的連結,愛與傷害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期透過影像呼籲社會大眾認識、瞭解並重視精神暴力及其帶來的傷害,提升眾人對此議題的關注、覺察與反思。

 

影展分別於7月15日、16日在臺北光點華山電影館、7月22日在臺中站前秀泰影城、7月23日在高雄台鋁秀泰影城放映,請至accupass網站進行線上索票,數量有限,索完為止,詳細場次及索票辦法請上影展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