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冷斃了嗎?跟台灣那一年的史上最低溫比起來 這波還算溫暖的

太平山 寒流 霧淞。郭文宏提供
太平山 寒流 霧淞。郭文宏提供


這兩天寒流來襲,氣溫陡降10餘度,平地最低溫只剩4.3℃,寫下2020年最冷一天的紀錄。其實,接近5年前的2016年初,也曾有一場號稱「霸王級」的寒流襲台,北部地區甚至連平地都飄起雪來,當時新竹只有2.8℃,是當年平地的最低溫。不過,若擺在台灣天氣史上,這種低溫紀錄還算「溫暖」的,要稱得上「巨無霸」級低溫,可都是直接衝到冰點以下的,而真正的雪災,則是連北回歸線邊邊的嘉義縣新港鄉,都「雪下數寸,六畜凍死」。

根據台灣省氣象所(中央氣象局前身)統計,台北市自有氣象數值以來,平地最低溫發生在1900年(明治33年)2月13日,測得零下0.2℃。57年前、1963年1月28日測得零下0.1℃,是戰後迄今台北市平地的最低溫,也是史上第二低溫。其他低溫紀錄,還有1922年11月27日的1.1℃,和1962年1月27日的1.2℃。

冷到自來水管都結冰

1962年1月是一個奇冷月分。地球暖化之後,台北市即使在最冷月分,10℃以下的低溫都不常有;但該年1月,低溫在10℃以下者多達20天。1月27日,阿里山零下8℃,玉山更降到零下12℃。


1962年1月27日,台北市平地測得1.2℃極低溫。(中央日報19620128,第3版。李禎祥提供)

極端低溫好像喜歡選擇1月27日左右。巧的是,1963年1月27日,台中也測得台灣中部平地50年來的最低溫,零下0.7℃,比台北還冷,這是指普通溫度。草上溫度更低達零下8℃。氣象所解釋,「普通溫度」是距離地面一公尺高的溫度,「草上溫度」則是地面上草地部分的溫度。當天凌晨台中普遍降霜,屋面、地面一片白茫茫。

這種極端低溫的效應,有些是現代台灣人難以想像的。例如1961年1月20日,阿里山也低到零下8℃,創50年來新低紀錄,結果阿里山全區鬧水荒。原來溫度太低,自來水管的水為之凍結,其水源也結冰厚達三寸。

竹東曾經「大雪連下三日 平地高丈餘」

如果把時間往前撥轉,來到清治時代,以上紀錄全部變成小兒科。從17到19世紀,台灣各地史書都有「雨雪」(下雪如雨,程度較「飄雪」更重)的紀錄。這些下雪現象不會是指山區,因為出現在平地,有記錄價值,才會載諸史冊。

例如康熙22年11月(1683.12.18〜1684.01.16),台灣西部平地雨雪或結冰。《台陽聞見錄》記載:「是冬,北路降大雪,寒甚。」《諸羅縣志》則提到「冰堅厚寸餘」。這段紀錄的價值,必須從全球視野來看。原來它和世界各地許多類似的史料記載一樣,證明當時地球正處於「小冰河期」(16世紀至19世紀)。這段氣候變遷對世界史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史學界早有研究。美國NASA地球觀測站(NASA Earth Observatory)指出,這段時期有三個特別冷的時間區塊,分別從1650、1770、1850年開始。康熙22年的大雪,或許可看成是第一極冷時期的見證。

第二極冷時期的見證,可見於乾隆53年2月(1788.03.08〜04.05)。《淡水廳志》描述:「大雨雪,饑,斗米千錢。」說明雪災或寒災嚴重影響作物收成,引發饑饉之災。第三極冷時期的見證,可見於咸豐7年1月(1857.01.26〜02.23),《淡水廳志》和《苗栗縣志》都有「大雪」的記載。其他如1815、1816、1875、1881、1892、1893年等,都有下雪記錄。1892和1893年之交的隆冬,樹杞林(今竹東)「大雪連下三日,平地高丈餘」,連澎湖也稱「奇寒」。

「雪下數寸,六畜凍死」難以想像說的是雲嘉

但最「大爆冷門」的,是雲林和嘉義的大雪。《雲林采訪冊》記載:「光緒六年六月初三日,大雨雪。」該日為1881年7月9日,正值盛夏,怎麼會發生「大雨雪」?委實不可思議,筆者寧願相信是作者誤寫或手民誤植。

不過1893年1月18日的大雪紀錄就不一樣了,從淡水、雲林到嘉義都有發生。地方志記載,布嶼西堡(雲林崙背)當時是「大雪,五穀、豬羊多凍死」;打貓西堡(嘉義新港)是「雪下數寸,六畜凍死」。崙背和新港位於濁水溪以南,而且屬於平原。這些地方都能大雪的話,那麼濁水溪以北的台灣,理論上應該是一片銀白世界,而且這天可能就是台灣史上最冷的一天。

(作者:李禎祥)

原始連結
相關新聞
寒流持續 東半部有短暫雨 清晨最低溫淡水9.8度

今天的太平山比玉山還冷!水氣不足未降瑞雪 白皚皚霧淞一樣美麗

寒流壓境 今晚到明晨最冷、低溫下探6度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