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觀鷹 與候鳥有約

記者李佩玲/專題報導

觀音山為北臺灣日行性猛禽重要棲身地,也是候鳥北返離開臺灣,進入水域前的最後一個停棲點,每年4至5月間可見成群的赤腹鷹、灰面鵟鷹等,排列成隊,向北而去,形成群鷹翱翔天際的壯觀景致。「2023觀音觀鷹」將於本週六起登場,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舉辦賞鷹解說、步道導覽等一系列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千萬別錯過。

往返遷徒 必經之路

新北市五股區及八里區交界處的觀音山,因遠眺似觀音菩薩仰躺而得名;每年秋季成群猛禽飛往溫暖南方度冬,春天再北返繁殖地,而位於淡水河西側的觀音山,緊鄰臺灣海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臺灣猛禽往返遷徒的必經路徑。每年春季,觀音山區約可見到十餘種猛禽,其中,又以赤腹鷹、灰面鵟鷹、鳳頭蒼鷹、大冠鷲等「觀音四秀」為多,因此,「觀音觀鷹」成為北臺灣知名生態活動。

大冠鷲為臺灣特有亞種,普遍留鳥,雄鳥大致上為暗色,胸及腹部散布著白色斑點,尾及翼下有醒目的白色寬帶,成為辨識的特徵;灰面鵟鷹為臺灣春、秋季普遍過境鳥,體型中型,喉部白色有灰色的中線及側線,成鳥胸腹為褐色,其間有白色橫斑,常在獨立樹或是旗竿、柱子上棲息,常會成小群或大群集結飛行;赤腹鷹也為臺灣春、秋季普遍過境鳥,體型小型,成鳥上半身為石板灰色、藍灰色或淡灰色,翼尖長,翅尖收起時僅達尾部的一半;鳳頭蒼鷹為臺灣特有亞種,普遍留鳥,體型中型,棲息時常在樹林隱蔽處,且習性不羞怯,常在開闊的樹頂及枯枝上發現。

免費導覽 領略生態

每年4至5月是觀音山賞鷹的最佳時機,今年的「觀音觀鷹」系列活動自4月29日至10月31日;活動開跑當日除於觀音山遊客中心舉辦一日「樂活市集」,也結合臺灣猛禽研究會專業講師及北觀處志工老師限量舉辦「賞鷹」、「步道導覽」共6場的免費生態導覽活動,賞鷹導覽與民眾分享猛禽知識及實際觀賞,步道導覽則帶民眾走入林梢步道,了解沿途的生態及文史故事,可線上或現場報名;活動也邀請生態單位、農業或觀光旅遊單位、在地小農等設置攤位,讓民眾逛市集吃喝玩樂進行闖關互動,每個攤位都藏有1個寶物,完成各攤位任務並與寶物合照,集滿 5 張照片即可獲得精美紀念文宣品徽章。

另外,活動期間也提供免費70場以上「生態導覽」、勇闖觀音山7條步道的數位集章「觀音山尋寶」活動、旅行社1日或2日的「親山旅遊」在地美食行程,相關資訊可至活動官網查詢。

「觀音觀鷹」為北臺灣知名生態活動。(北觀處提供)

鳳頭蒼鷹常在樹林間獵食,振翅快速。(取自北觀處觀光資訊網)

大冠鷲為臺灣特有亞種,為普遍留鳥。(取自北觀處觀光資訊網)

活動開跑當日將於觀音山遊客中心舉辦一日「樂活市集」。(北觀處提供)

每年4、5月間觀音山區約可見到10餘種猛禽,其中又以灰面鵟鷹等「觀音四秀」為多。(取自北觀處觀光資訊網)

赤腹鷹體型小,成鳥上半身為石板灰色、藍灰色或淡灰色。(取自北觀處觀光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