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去中心化的新職場革命:疫情+AI催高效分散協作、全能型通才更吃香

2024年,回到熟悉的新加坡總部工作,不禁反思疫情如何重塑了我們的工作方式。回憶起2019年那種每天早上9點匆匆趕往辦公室、傍晚7點再回家的生活,那時的會議總是面對面,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直接與緊密。視角拉回到今天,在這後疫情時代,混合工作模式已經在全球成為新常態,東南亞也不例外,大家會在 Google 行事曆標註哪一天在家上班,哪一天會進辦公室,如果需要面對面討論則會自己排程相關的會議擠到同一天進行。我們見證了企業和員工如何靈活適應新的工作模式,這不僅改變我們的日常,更對工作模式產生深遠影響。

許多全球企業在這一時期加快數位化轉型的腳步,實現工作方式的革命性改變。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2020年5月,COVID-19剛爆發時,美國遠距工作者比率超過60%。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最近文章則顯示,企業採納混合工作模式,不再強制要求員工全面回歸辦公室。

力求高效協作,分散式跨國團隊崛起

但在東南亞,這種轉變不僅是一種工作模式的改變,更是一種文化的轉變。我在與不同公司工作的朋友多次聊天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開始採用「分散式的團隊規畫」,不再將所有人力集中在一個地方,很多公司傾向總部在新加坡、但在越南、馬來西亞與印尼創建當地的團隊。這種分散式的工作模式不僅提高靈活性,減少人力成本支出,也讓企業更容易接觸到各地的人才。況且在這景氣不好的時代,業務要聚焦、資源要精準分配,而也真正實踐了落點新加坡,布局東南亞的公司策略。

建立有效的會議時間:考慮到不同國家的時差,設定一個或多個固定的、對所有人都合適的會議時間,以保證團隊成員能有效參與。對於非必要全員參加的會議,可以採用錄影或書面總結的方式,讓無法參加的成員事後能迅速獲得資訊。

規畫專注工作時間(Deep Work Time):鼓勵團隊成員劃定一段時間專注於個人工作,減少此期間的會議和干擾,增強工作專注力和生產力。並在行事曆公開分享個人的Deep Work 時間表,讓同事們知道彼此專注工作的時段,以便更好地尊重和支持彼此的工作模式。

有效溝通的策略:利用各種協作工具 Slack、Figma、Google Slide和平台,如視訊會議、即時通訊和協作軟體,以支持無縫的團隊協作。

遠距工作 圖/shutterstock
遠距工作 圖/shutterstock

 

全能通才正夯,常規任務有AI代勞

在這一轉變中,AI是關鍵角色。AI技術不僅促進了工作效率,還可以自動完成重複性高且耗時的任務,讓員工有更多時間專注於需要創造力和專業技能的工作,還成為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例如,AI可以幫助進行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 使用AI技術自動總結會議紀錄,節省整理會議紀錄的時間,並確保資訊準確傳遞,創建自動插畫,甚至制定訪談提綱。然而,AI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數據隱私和安全是公司在使用AI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很多公司也開始和ChatGPT或Google Gemini整合變成自己的ChatGPT,進而消除公司數據隱私的問題。

後疫情時代,一些國際大公司開始裁員,AI的出現為各職能帶來的改變會「自動化」重複性的任務,並「增強化」整體體驗,部分原因是AI的應用不僅提升工作效率,也減少對人力的依賴。譬如說Klarna推出 AI 助手可以即時處理的客服工作量,相當於700名員工,大大提高了生產力並改善公司的人力資源配置結構。企業需要的是可以把不同拼圖整合起來的人才,而不是只專注於處理「常規性」任務的人才,因為這些處理常規性工作的人才在未來都有可能被AI取代。

此外,隨著混合工作模式普及,公司人才的招募標準也發生轉變,並促使一些組織結構的調整。過去,公司傾向於尋找專業深度的人才,但現在,隨著遠程和跨區域團隊的興起,全能型的通才更受歡迎,我們打開職缺看到,愈來愈多傾向找尋可以連結商業思維跟產品策略的產品設計師,而非UI設計師的趨勢。

工程師方面也因為AI可以自動推薦生成程式碼,用低成本去完成更多的任務已是主流。行業內也出現AI應用工程師等職位,去專注用人工智慧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並更有機會去接觸到更有前瞻的技術與項目,而非只負責某個前端動畫的工程師。這些人才能夠適應多元的工作環境,並能利用AI等技術提高工作效率與項目品質。

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東南亞企業和從業者都一直不斷學習和適應。不僅快速的掌握AI技術,實踐分散式團隊的運作,還快速調整相應的人才策略與資源布局,跟上這類節奏的公司,將是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透過這樣的改變,東南亞企業不僅可以提升效率,還可以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創造新的成長機會。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