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獲唐獎漢學獎 擅抓歷史本質引進社科方法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唐獎第6屆漢學獎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許倬雲一人獨得,他擅長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歷史,專精秦漢史,並從中延伸、發掘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

唐獎基金會今天由漢學獎召集人、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揭曉2024年漢學獎得主,並邀請許倬雲的學生、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介紹許倬雲的貢獻。

許倬雲於1930年出生於中國福建廈門,今天透過連線分享感言,他謙虛地說,得到唐獎是幸運,世界上和他水平一樣的至少還有10多名,「這不包括過去和未來的人」。

許倬雲也提到,他和2014年漢學獎得主余英時、2020年得主王賡武都是同年出生、生肖都屬馬,雖各有專精和研究方向,相同點是都很認真唸書。他期盼這次獲獎能進一步帶動年輕和中年學者,「到94歲還有人認可你,這比80歲中狀元還難」。

王德威指出,許倬雲的代表性理論為「中國文化三原色」,包括在著作「西周史」中對親緣社會華夏意識的詮釋,在「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在「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三原色」形成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歷史解釋,達到相當的學術高度。

另外,許倬雲也提出「網絡理論」,認為經濟體系、社會接觸、政治統治和思想傳播等,都離不開道路體系,如同樹木的主幹與分枝,構成中國歷史的複合體。

杜正勝回憶,當時他在清華大學任教,邀請許倬雲做一系列的演講,許倬雲便是在清大將長期思考的問題總結出「三原色」理論。如今將近40年過去,「三原色」仍是中國史研究的重點之一,即便是放在近代的中國,雖然社會結構和古代已有很大的改變,但重視親族關係及文官政治傳統等,仍影響深遠。

杜正勝提到,許倬雲最厲害之處,在於能抓到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許倬雲專精中國古代史,但探討的問題不止於周、秦、漢,例如著作「萬古江河」就是談中國2000年來的文化根源,從專精延伸出更大的視野。

許倬雲的通史著作則將重點放在文化的涵容和交流,他從華夏民族文化出發,論述與周遭民族的聯繫和互相影響,讓社會大眾能夠更理性、客觀地認識中國在世界的定位。

許倬雲將社會科學方法引進歷史學中,在台灣學界尤其具有領頭的意義。杜正勝提到,許倬雲講述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流動,便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整理史料中各國菁英的出生身分、後來能爬到多高的政治地位,進而帶出周代從原本階級分明的封建社會,逐漸走向階級流動、開放的社會。(編輯:唐聲揚)1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