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顳顎關節症候群新方法

台南新樓醫院牙科暨口腔顎面外科主任楊榮武、國軍高雄總醫院精神醫學科林上倫醫師與台灣醫療保健研究學會理事長吳聖良,在「顳顎關節」臨床研究有突破性成果,成功找出有壓力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皮質醇」,可作為診斷顳顎關節症候群的生物標誌,未來有機會取代以核磁共振為診斷標準的依據,將大幅降低醫療成本。這項研成果研究刊登在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楊榮武主任指出,全球約有5至12%的人口正為「顳顎關節症候群」所苦,好發率僅次於下背痛;臨床症狀有,患者張嘴時會感覺到耳朵附近有卡卡或軋軋的聲音、常伴隨下巴痠痛、咀嚼困難、嘴巴張不開、張口歪一邊、肩頸痠痛、偏頭痛等症狀。 導致「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原因,包含情緒、工作壓力所致,例如夜間磨牙、日間不自主牙關緊咬、咬牙切齒等;飲食習慣所致:如嗜吃硬性、太韌或大份量的食物,舉凡:堅果類、啃甘蔗、咬冰塊等;或太韌,如口香糖、魷魚絲、肉乾;大份量食物,大口啃漢堡;生活習慣所致:話講太多、笑時習慣嘴張很大、唱歌大吼大叫、合唱團團員表情太認真等;顎骨骨折所致、拔智齒、先天咬合不正,接受牙齒矯正治療不當所致。 目前治療方式,依病情嚴重度依序為物理復健治療(戴咬合板)、關節腔沖洗術、玻尿酸注射、液態高濃度生長因子注射、關節鏡手術、關節盤復位術。 楊榮武主任表示,目前確診「顳顎關節症候群」必須顯影劑,部分患者會過敏,費時40分鐘,健保費用1萬元,因而治療常有耽擱。 楊榮武主任、林上倫醫師與吳聖良理事長,跨醫療專業,找出有壓力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皮質醇,作為有效診斷顳顎關節症候群的生物標誌可行性,未來有機會取代高昂的核磁共振之影像檢測,降低醫療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