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讓爸媽開心吃還是管制飲食?找到平衡,讓快樂更長久


【早安健康/周傳久(現任公視銀髮節目製作人)】

美食與健康如何兼顧?

到底長輩該不該在有限的生命和空間裡,盡情地享受食物?該依照專業,還是該完全忌口?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透過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巧妙化解衝突,還能帶給他們幸福感。

好友是安養機構的老闆,最近為某事感到遺憾。該機構的營養師按營養熱量與個別健康狀況配比,來決定供餐量。某天老闆意外發現,有位長輩愛吃豬腳,他的家屬提一鍋豬腳讓他吃個過癮。老闆覺得沒有照顧到長輩的需要,還讓他的家人這樣補充,所以想調整供餐,不要再依照營養專業規定;另一方面又想到長輩來日無多,能快樂就快樂。

這個故事有人性溫暖的一面。營養師持守營養學專業而做決定;老闆意識到更廣的層面,希望帶來當下更好的生活品質。誰都沒錯,但是否這樣就是最好的選擇呢?

在真實的長照情境,至少有兩個層面可以思考,第一個想法倒不是「就給他吃吧」,而是要留意溝通方式帶來的影響。此外,並非所有的長輩都能行動自如,活動範圍有限時,吃是基本需要,也是獲得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我曾看過兩位居家服務的營養師,一位見到長輩打開冰箱,就對長輩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對,長輩嚇得趕快把高粱酒藏起來。另一位營養師則和顏悅色,幫長輩找更好的安排。有時不良的溝通,甚至可能導致長輩賭氣而拒食所有食物,反而更糟。

曾在丹麥見習長輩照顧,他們很重視溝通效果。有次老師說,不要讓長輩覺得做什麼都不對。要是專業照顧人員離開後,長輩獨自在家悶悶不樂,就更不可能配合衛教了。

因為吃的問題而導致溝通衝突的例子,在臺灣時有所聞。除了專業照顧人員與長輩之間,還有夫妻以及子女身為照顧者的衝突。妻子有糖尿病,丈夫為了表示愛護之責,也怕她失能而更難照顧。只要每餐有點心時,當妻子正要拿起食物或張口,就干預斥責,搞得她因為害怕挨罵,而餐餐痛苦。

你也常對爸媽提醒不可吃這喝那嗎?美食與健康,未必是非黑即白,不如選擇中間平衡地帶,讓生活和健康更美好。繼續看下一頁有什麼方法


至於子女照顧父母,有些很重視醫囑,常對長輩嚴正提醒,不可吃這喝那。但長輩已經覺得水沒味道,一定要喝麥茶、果汁。如果不給喝,水分吸收少,就容易導致尿道發炎、便祕。

良好的溝通對長輩幸福感的影響,很值得大家注意。到底該不該讓長輩盡情享用食物,以求得當下的快樂?這個問題未必是非黑即白。例如丹麥有個健康促進的節目,每集邀請來賓接受三個月飲食調整,並追蹤拍攝。有位女士愛喝可樂成癮,造成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節目主持人是位營養師,經由不同方式的探索溝通,了解當事人喜歡喝有味道的飲料。營養師建議當事人試試看薑加微糖水,她也接受。

晚輩為了表達孝心帶豬腳讓長輩解饞,但是否要做一大鍋?是否有其他口感類似的東西可以替代?長輩牙齒不好,想吃容易咀嚼的食物,或許豬腳可以連結過去的美好回憶,我們再多了解一下,可能有更多選擇讓長輩感到快樂。營養師專業堅持、老伴的愛心、子女的孝心,這些在長期照護上未必成為問題。

若是來日不多,大快朵頤無可厚非。法國有位總統知道自己罹癌,趕快要人去訂一大盤生蠔。許多長輩生活在有限空間,食物是取得快樂的來源,我們要予以尊重。適當飲食的第一環始於良好的溝通。好的溝通讓人覺得被重視,避免傷人。營養師或負責這類工作的專業人員,除了背魚肉奶蛋根莖穀物和計算熱量,若能在溝通多下功夫,並根據不同個別特性設計轉換,並適度的引導長輩身邊的家庭照顧者,這才是真正的專業。

或許有人說,哪有時間力氣為個人量身考慮?但當我們累積愈多經驗,就更知道如何幫助人,至少我們還可以隨時精進,不要畫地自限,並借鏡其他國家創造長照知識的過程,若臺灣持續進步,我們的長輩將更有福。

本文摘自《高齡友善新視界:觀察臺灣與他國的高齡者照顧》/周傳久(現任公視銀髮節目製作人)/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