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出爐 訓練人工神經網路為機器學習奠定基礎

諾貝爾獎繼昨(7)日公布生醫獎得主後,台灣時間8日下午公布物理獎項,由來自美國的約翰·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以及有「AI教父」之稱的加拿大學者傑佛瑞·辛頓(Geoffrey E. Hinton)共同獲得殊榮。

  • 發現基因調控要角microRNA 美2生物學家摘諾貝爾生醫獎桂冠

今(2024)年的兩位得主,獲獎理由是利用物理學工具訓練人工神經網路,為現今強大的機器學習奠定基礎方法。

諾貝爾獎官方指出,霍普菲爾德創建了一種聯想記憶體(associative memory),可以儲存並重建圖像以及其他類型的數據模式。辛頓則是發明了一種方法,可以自動在數據中尋找特性,從而完成識別圖片中特定元素等任務。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於晚間邀請專家說明人工神經網路研究的重要性,並指出2位得獎人的研究,為現今的AI應用奠定了基礎。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林秀豪表示,霍普菲爾德是名物理學家,他參考統計物理學的理論,模擬人腦中的神經細胞連結,提出原始的人工神經網路,藉由神經元間的連結變強或變弱,達到學習與記憶的功能。

而辛頓則是將該人工神經網路進一步發展,結合統計物理與資訊科學的技術,建構出能夠處理複雜資訊的人工神經網路,是現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石。

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教授施奇廷說明,如同人類腦細胞互相連結,且學習和記憶的過程會重塑腦細胞之間的連結強度,兩名得獎者的研究初衷就是向人腦學習,並根據人腦細胞對外界刺激有不同反應的概念,做出人工智慧的模型。

中興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主任吳俊霖則表示,這幾年人工智慧在電腦視覺與自然語言處理,包含大家熟悉的YOLO模型與ChatGPT的成功,都源自於這2位得獎的學者傑出的研究。而且目前人工智慧在醫學、農業、工業與運動科學等領域,都在蓬勃發展中,霍普菲爾德與辛頓的基礎研究,帶來了現今與未來的AI時代。

諾貝爾物理學獎自1901年起開始頒發,最年輕的得主是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在1915年時因利用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方面做出貢獻而獲獎;最年長的物理學獎得主則是96歲的阿瑟·亞希金(Arthur Ashkin),研究關於光鑷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研究AI類神經網路 美加2學者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出爐 訓練人工神經網路為機器學習奠定基礎
為興趣選擇投入蠕蟲研究 新科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找到治療疾病新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