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2學者研究新拍賣形式創新獲獎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天揭曉,兩位美國學者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威爾森(Robert B. Wilson),因「改善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創新」獲此殊榮。,兩人都任教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

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2學者獲殊榮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年由兩位美國學者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威爾森(Robert B. Wilson),因「改善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創新」獲此殊榮。

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1948年4月20日出生,1979年在史丹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87年在母校擔任教授至今。米格羅姆是博弈理論專家,尤其擅長拍賣理論和定價策略。他還與其他學者一起提出無交易定理

另一得主威爾森(Robert B. Wilson)1937年5月16日出生,他1963年在哈佛商學院取得博士學位,自1964年在史丹佛大學任教至今。他以對管理科學和商業經濟學的貢獻聞名。

諾貝爾委員會在聲明稿中說:「這項新拍賣模式是基礎學術研究能夠促進創新,造福社會的最佳典範。」

「他們的理論發現改善拍賣實務。今年的得主米格羅姆和威爾森研究拍賣的運作方式。他們以本身的專長,為諸如無線電頻率等,難以傳統方式銷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出新的拍賣模式。他們的發現不但嘉惠拍賣者和競標者,也造福全球的納稅人。」

「過去人們總是把物件賣給出最高價者,或者是向出最低價者購入。時至今日,價值天文數字的物件日日在拍賣中易手,當中不限於家庭持有的物件、藝術品和古董,也包含了有價證券、礦物和能源。公共採購也可以拍賣模式競標。」

委員會在聲明稿中表示:「利用拍賣理論,研究人員試圖瞭解不同的競標規定、最終價格和拍賣模式的拍賣結果。這種分析十分困難,因為競標者憑藉可得的資訊,進行策略性競標。他們將競標者本身清楚的資訊,以及競標者認為其他對手知道的資訊都納入考量。」

委員會還說,83歲的威爾森發展出拍賣具有共同價值物件的理論,這種價值在事前並不確定,但最終對大家而言都相同。舉例來說,像是無電線頻率的未來價值,或者是在特定區域的礦物資源。威爾森揭示為什麼理智的拍賣者傾向將競標價置於他們對共同價值的最佳預估值以下,因為他們害怕所謂的『贏家魔咒』,也就是得標者最後因付出的金額過高,而落敗出場。

72歲的米格羅姆則設計出一套更一般性的拍賣理論,不但適用於共同價值,也可套用在因競標者而異的私人價值。他針對一些眾所周知的拍賣模式,分析競標策略,證明有一種模式,競標者在競標時知道更多彼此的預估值,會帶給拍賣者比預期還高的收入。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諾貝爾獎起初的5個獎項不包括經濟學獎,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捐款給諾貝爾基金會,才增設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首次頒發。

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和平獎得主已經分別在5日、6日、7日、8日和9日陸續出爐,今天公布的經濟學獎,為2020年諾貝爾頒獎季劃下句點。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今年將從900萬提高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200萬元),若得主超過一位,則獎金平分或依比例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