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風向球】公開資料變祕密文件?拆穿陰謀論傳言的造謠手法

記者陳璽安;主編陳慧敏、陳偉婷

隨著時序入冬,進入流感好發季節,加上近期中國肺炎疫情頻傳,也讓傳染病相關的傳言不脛而走。查核中心觀察,近期有多則跟中國疫情相關的傳言,部分傳言過度渲染疫情;另有一部分傳言是將北京例行公開資訊講成「低調承認」、「被迫公開」。

例如近期盛傳「世衛公布中國現在的肺炎是新型病毒」,或稱「上海一天感染40萬 100醫護全中招」,查證後發現世衛根本沒有這個公告;上海疫情的謠言則是流傳多年的舊謠言,也跟現在的疫情無關。

除此之外,疫情陰謀論常見的手法之一,是將政府或特定機構原本就公開的資料或文件,冠上「低調承認」、「被迫公開」等情緒用詞,有些傳言甚至會將公開資料扭曲成「內部會議透露」、「洩密文件」等,故意染上神祕色彩,藉此給人「政府/特定機關刻意隱瞞」的印象。由於中國官方對疫情、災情、社會災難等公共事件的資訊不透明,官方資訊難以被取信,外界查證更形困難,也讓陰謀論說法有被渲染、擴大的空間。

片面解讀例行統計 渲染中國新冠疫情

根據查核中心在編號2734報告編號2735報告中採訪台灣公衛專家,中國近期的疫情以流感、肺炎黴漿菌、腺病毒、新冠病毒等既有的呼吸道疾病為主,並沒有任何足夠證據顯示中國有新興傳染病,而新冠病毒雖然在中國已成為地方性流行,但這也是台灣或其它地區共有的現象,並沒有證據顯示中國有新冠疫情大爆發。

但社群平台出現「新冠病毒是目前北京排名第二的流行病毒」、「中國新冠疫情再起」的傳言,查核中心追查後發現,傳言的說法其實來自北京疾控中心11月30日的疫情周報公告。根據這份周報,11月26日當周北京市共有16種法定傳染病7萬2475例,其中以流行感冒最多,新冠病毒次之。

查核中心一一檢視北京疾控中心2023年9月以來的周報,新冠病毒一直都是疫情榜單上的前三名。此外,疫情周報是新冠疫情前就有的慣例,北京疾控中心網站至少自2019年開始幾乎每月以2至4次的頻率發布疫情周报,是公開且例行的傳染病統計資料。

「新冠病毒是目前北京排名第二的流行病毒」,雖然是事實,卻忽略新冠疫情已為地方性流行的事實,以片面解讀疫情的方式,讓讀者聯想到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慘況。

記者會衛教內容 被說成「間接承認」、疫情嚴峻

另外,有特定媒體報導稱「中共『間接承認』疫情嚴峻」,這其實是引述中國國家健康委12月2日的記者會內容,這場記者會雖然提到要加強防疫措施,但主要是針對流感與兒童呼吸道疾病,整場記者會只有兩處提及新冠,一是以中西醫協同救治新冠的經驗來談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醫治,二是提到接種新冠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來預防疾病,卻被渲染成間接承認疫情嚴峻。

該特定報導也以「12月2日記者會上要求做防疫措施」與「官媒幾乎不提新冠疫情」為對比,加深讀者「新冠疫情嚴重」的印象。但檢視中國國家健康委近期的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可發現中國官方多次提到慎防新冠病毒,並要求做好新冠及各種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包括11月1日11月13日11月26日的記者會都曾有關於新冠的呼籲。該報導的說法顯然與事實不相符。

中國官方的資訊透明度與準確度,一直是外界質疑的焦點,因此過去查證傳言時,專家回應有關中國疫情的議題,是透過比較中國與香港的疫情數據,或是透過入境台灣的中國旅客之疫情資料等,用科學方式驗證中國官方資訊的合理性。但陰謀論傳言,並不是透過理性科學的方式來質疑中國官方數據,反而是將中國官方的公開資訊冠上「低調承認」等語,甚至片面解讀或是扭曲資訊。

陰謀論常見關鍵字:承認、被迫公開、揭露、內部會議透露、洩密文件

將政府或特定機構原本就公開的資料或文件,冠上「承認」、「被迫公開」等用詞,是陰謀論傳言常見的手法之一。

這種手法並不限於中國疫情,在新冠疫苗推動期間也層出不窮。例如在2022年3月,曾有傳言稱「FDA敗訴,輝瑞被迫疫苗副作用數據」,但事實上,傳言指稱的數據,公開時間早於美國FDA的訴訟,且這份疫苗數據也只是不良事件通報,還未確認跟疫苗接種有因果關係;而傳言所指稱的FDA訴訟事件,是FDA本來就要公開輝瑞疫苗相關文件,只是公布的速度不如民間團體預期,因此由法院裁定FDA應加速公開這些文件。

這則傳言是把「輝瑞公開數據」與「FDA敗訴」兩個不直接相關的事件湊在一起,還加上「被迫」二字增添戲劇性,呈現一則生動、引人憤怒但與事實不符的故事。

另一則例子則是在2021年9月,有傳言稱「FDA內部會議揭露,疫苗比病毒致命數倍」,但傳言搭配的影片,其實是一場公開線上會議,並不是「FDA內部會議」。傳言用「內部會議」將其染上神祕色彩,而傳言引述的內容,則來自錯誤推論研究結果,以及毫無根據的匿名訊息。

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是科學界與社會大眾密切關注的重大事件,且這些議題都是動態發展,需要持續關注、搜集更多科學研究與證據。而陰謀論傳言,就是看準這類動態資訊有不確定性,刻意將陰謀論假訊息,提供給對事件有關注與擔憂卻對科學方法、科學研究陌生的大眾,擴大民眾對政府、特定機構甚至對科學的不信任。

陰謀論常用手法:用虛構的假訊息圈粉 打造鐵桿信仰者

除了利用關鍵字把公開資料變祕密文件,陰謀論更常見的手法是,把「內部資料」、「洩密文件」等關鍵字,直接套在「虛構捏造」的訊息上。

例如曾有傳言稱「瑞典媒體曝光蘭德公司洩密文件,顯示美國計劃摧毀歐洲」,但傳言指稱的文件被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指稱為假文件,而傳言指稱的瑞典媒體,不僅在烏俄戰爭期間傳播「美國協助烏克蘭製造生物武器」的不實資訊,也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傳播疫情不實資訊,並不是可信的媒體。

這類陰謀論傳言其實很難查證,有時傳言還會加上「消息被封鎖」,或是搭配來自「匿名人士/不具名內部消息」作為證據,即使通篇虛構捏造,對本來就對政府或對特定機構感到不信任的人來說,仍十分具吸引力。

陰謀論餵養給讀者荒謬離奇的假訊息,有其政治動員的目的,它是以用「信我者得真相」的方式來圈粉,打造一群願意無條件信仰陰謀論的鐵桿支持者,並進行動員。

打破陰謀論迴圈:批判思考數位素養 搭配理性與科學態度

要如何做到「批判思考」,卻不陷入陰謀論者的無限懷疑迴圈?查核中心曾發布專文,整理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心理學教授里萬多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等專家學者對陰謀論者的分析。

萬多斯基說,理性思考者看到一個假說,會先去找證據,如果找不到證據,則得出「沒有證據證明這個假說」的結論;但陰謀論者會認為「這個陰謀被實施得太完美了,所以我們找不到證據」。

萬多斯基認為,陰謀論者跟理性思考的懷疑論者差別在於,陰謀論者不願意接受證據;而理性思考的懷疑論者在檢驗所有疑點後,願意接受證據。

也就是說,「批判思考」需同時保持開放態度,並「動手查證」。透過動手查證、找尋證據與追求答案。當找到證據「戳破」傳言時,也要持續帶著「開放態度」,隨著新的證據來調整或更正答案。透過動態辯證的方式才能一步步打破陰謀論的迴圈,找到社會可以共同對話的基礎。

推薦閱讀:

【2021年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黃俊儒與陳璽尹:揭露科學、科學新聞、不實訊息的三角關係 用科學素養回應科學新聞的難題

【研究與動態】疫情當前,為什麼陰謀論直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