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膝良醫呂紹睿227在台東靜思堂分享

膝蓋感到深層的抽痛或割裂痛、膝蓋彎曲或突然變換姿勢時,偶而會聽到清脆的摩擦聲音、時常會感到膝關節突然無法使力、在某些姿勢似乎會鎖住…。這種膝關節疾病的中文翻譯是「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s)」,但大家已習慣稱為「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導致一般民眾以為膝關節會隨年齡增加而退化。

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長年致力於推動「智慧膝關節保健」知識,讓「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成為全民護膝的金鐘罩。教民眾把膝關節當成牙齒一樣保健、正確的使用膝蓋,到老都不會退化,也用醫學數據讓民眾不再認為膝蓋退化只能等換人工關節,膝蓋軟骨是可以再生的。

曾被媒體冠上「全台最難掛號的醫師」呂紹睿,其實不太喜歡這個稱謂,對他而言,看著等待動手術的病人要預排到2年後,呂紹睿與病人同樣在7百多個等待的日子裡煎熬,因此,他總想著自己能為民眾做預防保健,他常想著:「要是病人早一點知道KHPO就好了。」

「上醫治未病」的追尋,源自呂紹睿醫師的父親。呂紹睿出版的書籍提到父親原本在台大醫學院任教,應新竹竹東鄉親父老之盼,返鄉成為小鎮醫生。呂紹睿在〈序〉中提及:「我的父親在鎮上開設內科診所,經常利用午飯後到下午看診前的休息時間,為行動不便的患者出診。還記得,四、五歲的我每每看到父親提起『往診包』,一定緊跟在後,讓他抱我上摩托車,後座載著藥劑生,一車三人趕往病人家中。

迎面而來的風,吹得我頭髮直往後飛,眼睛也瞇成了一條線,或坐或站在父親前方、雙手扶著照後鏡的我,總是挺直腰桿,把自己想像成即將出征去對抗病魔的勇士。直到長大行醫,才漸漸明白,那風中有醫師的責任和使命,是父親畢生力行的『視病如親』,也是我至今依然追尋的『上醫治未病』……」

在醫院出生、長大的呂紹睿,見習父親的醫者風範,並走上「醫療拓荒者」之路。1999年在歐洲研究的火車途中,呂紹睿萌起探索「骨性膝關節炎」,迄今20餘年。縱然越來越多膝痛患者積極治療、獲得重生,讓呂紹睿欣慰。呂紹睿表示,20年前,我跟其他骨科醫師一樣,習慣跟病人說:「等到膝蓋完全壞了,再來找我換人工關節。」現在,終於可以在病人回診時,對照術前術後的X光片,充滿信心地對病人說:「不用擔心,只要好好保健,軟骨會逐漸再生修復的。」

只是,飽受「骨性膝關節炎」的人仍在增加,也讓呂紹睿憂心,因此他用演講與出書教民眾生活中如何保健膝關節,以及避免那些姿勢才不會磨損軟骨。

台東靜思堂2月27日邀請呂紹睿醫師分享「護膝『333』,健康真簡單!」,時間:14-16點 (13:30開始入場),報名網址:https://reurl.cc/9Z5088,電話:089-225229,地址:台東市四維路二段606號。因疫情限制參與人數,開放報名後人數將額滿,請民眾配合防疫政策戴口罩、實名制、噴酒精、保持社交距離等,海外入境28天內請勿出席活動,無法前來的民眾可在講座時段透過直播聆聽,直播網址為https://youtu.be/VrEmkbSyNOI

(撰文:陳誼謙、圖片:TC news新聞中心資料、台東靜思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