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檳榔華麗轉身站上國際舞台 客家青年黃琬婕與客家女婿王一帆返鄉以檳榔子染出獨一無二的理想人生
城市生存褪去的色彩 回鄉生活重新染回來
當你行走在屏東的道路上,視線可見成排挺立的檳榔樹,筆直修長的樹幹、樹梢上那幾片羽狀的葉子隨風搖曳,為沿途增添一抹熱帶的風情,儼然成為這片土地的代表記號。
對於客家庄的孩子黃琬婕來說,檳榔早就是深植於童年的記憶的作物,尤其是整個村子一起採收檳榔的快樂,她仍歷歷在目:「不同年齡層的家人、鄰居聚在一起分工合作,兩三個人圍在一圈閒話家常,尤其在收穫期大家會頻繁見面,每次見面都有新話題可以聊,中午的時候就煮大鍋菜一起吃,這種親密大概是其他產業很難看到的。」那些畫面彷彿還就在昨日,因為採收檳榔而凝聚一個村子的心,回想起來仍然保有溫度,對比現在面臨鄉村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流的問題,檳榔產業的沒落,讓人有些不勝唏噓。
黃琬婕自小在屏東客家庄成長,成年後和許多北漂的青年一樣,到臺北求學後進入職場。對手工藝有著濃厚的興趣的琬婕,斜槓在師大夜市擺攤出售自己設計的布包,先生王一帆則在公司擔任顧問,兩人逐漸在臺北站穩腳跟,擁有親戚眼中令人嚮往的生活,然而,他們卻毅然決定離開水泥叢林,申請客庄地方創生移居計畫,返回黃琬婕的家鄉內埔,繼續深耕文創品牌「iStudio COLOR」。
傍晚時分,黃琬婕的兩個孩子回到家,興奮地踩著地上的石子,爽朗的笑聲為這個寧靜的小鎮添上活力。「回到家鄉,生了兩個孩子後,我才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夠用了就好的意義,不是數字而是內心沉澱,知道自己想要、選擇,為此感到知足與滿足,才會有真正的力量做更多事情。」黃琬婕神情專注地說。
人生的排序重新洗牌後,黃琬婕考慮想要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以及自己想要追求的人生狀態到底是什麼,最終她想把童年記憶的溫暖,傳遞給自己的孩子,不再執著於外人所謂「體面的」生活,而是專注於內心真正的滿足。她希望孩子能在大自然中自由成長,感受土地的力量與樸實的幸福,且不被都市的繁華所束縛。對黃琬婕而言,真正的體面並非物質上的奢華,心裡的安穩與家庭的和諧,才是她認為值得守護的生活方式。
拼命三郎研究精神 開啟百種檳榔子染坊
2021年,疫情擾亂了全球人類的日常,也中斷了黃琬婕長期進口布料的貨源,卻也帶來意外的轉機,看著妻子家鄉種滿的檳榔樹,給予王一帆新的靈感,嘗試從廢棄成熟的檳榔果實中萃取染液。一開始,由於臺灣幾乎沒有關於檳榔子染的記載,王一帆從日本的文獻中查找資料,但由於這門技藝未保存詳細的製作流程,王一帆還是得從頭開始做研究。
黃琬婕坦言,研究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有時看著丈夫勞碌的背影,幾度懷疑過是否會成功。所幸,黃琬婕的性格和專業,與丈夫王一帆是互補的,琬婕擅長發揮創意設計新包包,卻無法長期盯著小鍋爐,依照不同水質、溫度、比例做實驗,然而,丈夫王一帆卻可以耐心地反覆調整每一個細節,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埋首於染料配方中,最終讓他探究出上百種顏色變化,也建立出色票資料庫,以及檳榔子染的流程。
黃琬婕夫婦之檳榔子染色票
黃琬婕介紹檳榔子染側背斜背包
檳榔子染成功後,黃琬婕和丈夫面臨的抉擇是,要以臺灣或日本的植物染的呈現方式創業。王一帆以藍染在台日兩地發展的差異為例,臺灣常見以綁染呈現出花紋的變化,以傳授客人體驗手作課程為主。而日本則專注於染布色彩變化、文化底蘊給予顧客的感受。王一帆意識到臺灣的植物染無法被量化的缺點,希望可以更加精細的控制染布的色彩,夫妻倆選擇參考日本的做法,並且進一步融合環境教育的理念,將檳榔相關知識傳遞給民眾。
撕開負面標籤 檳榔多的是 你不知道的事
王一帆先生介紹自家門外的檳榔樹
除了對於檳榔子染的熱情讓人佩服,王一帆、黃琬婕對於檳榔的事蹟如數家珍,在他們腦袋裡裝滿了顛覆常人想像的檳榔知識,足以讓人重新審視檳榔的價值。
難以想像的是,臺灣經濟奇蹟和檳榔是有關聯的,早期加工出口區需要半夜送貨,司機大哥開長途夜車,為防止尿意與睡意侵襲,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方法就是嚼檳榔,因此,檳榔在那個年代不僅是提神的工具,更是支撐無數勞動者日夜奔波的動力,無形中參與了臺灣的經濟成長,曾有超過百億的產值,可謂是「綠金」。
不只當代,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謫到海南島時,為了防止染上瘴癘,學習當地人當起紅唇族,甚至詩興大發歌詠檳榔,留下不少詩作。除此之外,中醫當中有一帖去水腫的藥方「大腹皮」,正是檳榔的乾燥果皮製成。王一帆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檳榔在原住民文化扮演重要角色,被視作宗教祭祀的祭品,但許多人卻將檳榔視作有礙身體健康、破壞市容的惡果,片面的理解檳榔,不免有些遺憾。
近年來,王一帆也經常受邀到學校或公開場合演講,總是致力於將人們長久以來為檳榔貼上的負面標籤撕除,深信透過教育的力量可以扭轉刻板印象。令黃琬婕感動的是,曾有一位檳榔農私訊,感謝他們的付出,從前不敢承認家中種檳榔維生,每當他人問起職業,自我介紹總是匆匆以「農家子弟」帶過,現在他則以種檳榔為榮,這讓黃琬婕深有同感:「我覺得不需要特意抹煞掉檳榔的價值,畢竟檳榔曾經開啟了國家的經濟奇蹟,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
檳榔田的重生 與長者共創綠色奇蹟
王一帆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檳榔樹被推倒成建地,有的則順應政策轉作成近年來興盛的可可樹,檳榔成了為可可樹遮陽擋雨的存在,屏東成為可可樹種植密度最高的縣市。然而,黃琬婕夫婦從中卻看見產銷脫離、供過於求的問題,讓黃琬婕印象深刻的是,曾和種植可可的朋友聚會時,巧遇可可農敲門詢問能否收購,無奈朋友因為處理自家可可就已筋疲力盡,無力之下只能回絕對方。黃琬婕難過地說:「那位四、五十歲農民不會做後端,只會種植,實在無法生存。」
開啟檳榔子染的事業後,王一帆認識到有更多的老人家是任由檳榔田荒廢,因為他們沒有太多心力再去學習新的種植技術。於是,當王一帆提出願意收購掉落的檳榔果實時,讓農家們相當訝異,對他們來說,這些掉落的成熟果實,和檳榔產業所用需要嫩果是相悖的,總是落得堆肥的命運,但如今卻有人願意收購,無疑是意料之外的幸運。
檳榔採收後需曬乾兩到三個月,才可取出果核使用。
與老人家的合作,王一帆認為,給予的不僅是工作機會、收入來源,使年長者重新找回自我價值感才是無價的。王一帆和黃琬婕的用心,讓「iStudio COLOR」的品牌理念融入老年就業、多元生態、永續環保等議題,擴大自身影響力。
走向國際的工藝文化 讓日人都驚艷
「iStudio COLOR」的產品今年獲得屏東十大伴手禮,除了在國內屢獲肯定,品牌也在黃琬婕夫婦的努力下,逐漸走向國際,不僅展現檳榔作為天然染料的潛力,也讓大眾重新認識檳榔背後豐富的文化意涵。
iStudio COLOR入選屏東十大伴手禮
五月時,「iStudio COLOR」前進日本京都,王一帆發覺京都人對檳榔子呈現出的古典色彩相當感興趣,介紹產品時,也一面解說檳榔子在日本的發展,檳榔子染是最早的文獻紀錄來自於八百年前的鎌倉時代,日人曾從南洋地區進口檳榔染色,當時被視為舶來品顏料,尤其以檳榔子黑最為高級。不過,隨著檳榔子染文化的消逝,可能一百個日本人中九十九個不知道檳榔子染的歷史,甚至連檳榔長怎樣都不一定清楚。直到王一帆遇到一位京都藝術大學染織專業的學生,與自己交流檳榔子染的知識,讓他內心充滿著遇到知音的感動。
iStudio COLOR至京都參與TAIWAN PLUS台日地方創生活動
除此之外,今年的文博會也能看見黃琬婕夫婦的身影,在商洽的環節中,兩名來自日本的業者一面聽王一帆娓娓道來,一面拿起手機查詢,發出連連的驚嘆,過程中兩人不斷低頭做筆記,一場商業會談活生生演變為檳榔子染的歷史與文化教學課程,結束後,兩人連忙向王一帆鞠躬:「今天謝謝你,讓我們學到日本的新知識。」
黃琬婕夫婦透過染布工藝重新詮釋檳榔的價值,檳榔不該僅被視為帶來負面影響的植物,而是可以成為連結傳統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橋樑,賦予全新的生命和意義,也為自己找到通往理想人生的路徑。
(圖片來源:放言編輯部拍攝、iStudio COLOR工作室提供)
更多放言報導
拯救瀕危的「詔安」客語!這對夫妻帶領雲林小村落走出時代洪流,用食農教育、書坊伴讀、語言復興點燃偏鄉的世代傳承
這行快要沒人做了!從音樂策劃到瓦頂職人,一句玩笑開啟瓦片匠師之路!客家青年李玄斌回美濃「修瓦救文化」斷層、缺工、高薪卻人才難尋,傳承在斷裂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