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意遍布校園 國中小、北科大打造生態校園目標

為了永續發展,達成生態校園目標,社子國小跟北科大都設計了不少共學課程跟生態工法,社子國小打造許多共學課程,包含稻米跟客家菜文化,讓學生邊玩邊學。另外北科大則是在入口意象設計綠化牆壁,能有效降溫。還有透水鋪面設計,希望逐步走向生態校園的永續目標。

圖/TVBS
圖/TVBS

此起彼落的聲音,伴隨著輕盈腳步,這群頭戴斗笠、腳踏拖鞋的小六生,正準備前往農田,開始今天的生態共學。

農夫曾德波:「這樣子撒。」

手把手教學指導如何撒肥料,下田前先聽課,還是第一線農夫的解說,任何知識比不上實際操作,來得更務實。

小心不要撒到別人,大熱天下脫下拖鞋,赤腳踏在地上,在農夫的引領下,踏進濕漉漉的田間,開始撒肥作業。

資深記者藍于洺:「學生來到這邊,小朋友捲起褲管,拿起肥料直接下田來操作,可以看到剛剛示範的教學,現在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實際的來田裡撒料施肥。」

每一個細節直接教學操作,學生做錯了馬上更正,這是社子國小,每年的稻米實作課程,從插秧施肥收割到包裝出貨,一包米的產出學生全程參與,包含如何維持土壤生態,這樣的課程已經行之有年,學生很有感觸。

圖/TVBS
圖/TVBS

社子國小學生:「第一次是來插秧,五年級之後就是有種稻的課程,就是要紀錄一些它生長,長多高然後就是常常要來。」

社子國小學生:「然後我們會用平板繪畫,就是紀錄稻子,然後順便畫下來,稻子成長的模樣,就會做成一本電子書。」

社子國小偏鄉學校,經營生態共學課程,已有多年經驗,下田的農夫曾德波,本身也是社子國小畢業,他表示透過生態共學課程,不僅讓學生了解稻米產出,更從中可以學習到,生態環境影響力,直接教學更有說服力。

農夫曾德波:「小朋友滿可以適應的,因為他們校長的政策是,四五六年級都來體驗,所以四年級體驗到五年級,體驗到六年級他們都有經驗。」

學校主打永續食物路徑,從生態著手分成四庄,客庄農庄馥庄綠庄,稻米共學就是農莊類型,從無到有從有到販售,最後在搭配上學生插畫售出,所得經費都將用在學生畢業旅行,一舉兩得。

社子國小校長賴美娟:「種稻是這邊非常重要的一個產業,我們就結合到十二年國教,我們把種稻課程變成是我們校本課程,我們是希望新屋的孩子,要能認識到自己家鄉的一個產業,所以我們的孩子會從插秧,施肥收割真空包裝米一系列的課程。」

社子國小主任羅淑貞:「也會編成籃子裝的,都可以用這個葉子來做。」

拿起剪刀看準月桃葉,一刀剪下來,學生直接在校園內,剪取月桃葉,這不是單純修剪花木,這一片片葉子後頭,可有用處。

洗滌好每一片葉子,拿到教室接下來,要做的是客家文化,重要的一道「手路菜」。

在老師的指導下,搓揉粿體裝入餡料,最後放置在月桃葉上,這就是客家有名的籽粨料理,透過月桃葉的香氣,更顯特色,這塊是屬於生態四庄的客庄課程,校長表示,社子國小長期經營生態課程,從在地文化出發,希望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

社子國小校長賴美娟:「客家的粄食非常的有名,我們也希望孩子可以認識自己的文化,那我們就會結合校園的植物,還有客家的一個習俗,讓孩子會在清明節的時候,會製作艾草粄,那我們校園就有艾草,剛好也有月桃,就是結合在一起,也跟生活情境做一個結合。」

資深記者藍于洺:「台北科技大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校園,整體的建築物都相當有年代了,不過現在透過許多生態工法的設計,讓整個校園充滿了綠化感,而且體感溫度也涼快了不少。」

近四十度的高溫,煩熱難耐,但走進北科大校園,卻感受到一股清風撲面,這是北科大設置的植栽牆,入口處都是樹蔭跟造景,透過這樣的生態工法,讓整體溫度下降不少。

北科大土木系教授李有豐:「捷運出來之後,學生可以有一個動線進入校園,另外我們也希望說,跟忠孝東路這個噪音還有一些空汙,把它做一些隔離,所以就設計一個綠色大門的概念。」

眼前這十層樓高的綠牆,用的是耐濕的樹脂纖維,複合材料為構件,這種材料原本用在遊艇上面,輕盈耐用,再用不織布包覆的土包,滲透管與爬藤類種籽,植入纖維板內,植栽樹幹直通土壤,具有綠化景觀,還有阻隔熱空氣進入校園,李教授一開始放入四種春夏秋冬植物,發展十多年下來,已經有超過四十種的植物,在此生長。

北科大土木系教授李有豐:「當初我們四種植物是春夏秋冬,四種植物會開花,但是可能是因為生態校園,還有河流的關係,所以很多動物都會跑來,像是鳥類,所以牠很多會攜帶一些種子,在校園這附近,就大概有四五十種植物長出來。」

跟著研究生的腳步,走遍不同的透水鋪面,透過手中的平板紀錄一切,透水鋪面在校園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透水鋪面上倒水,清楚看到水沿著細縫空隙,慢慢逕流而下,不到三十秒時間,已經完全消失。

研究生林承翰:「透水鋪面帶來的一個降溫效果,還有一個逕流削減率的一個效果,就掃這個QR-CODE,就可以進到我們一個監測的一個頁面。」

校方設置觀測站,路過的人只要掃瞄QRCODE,就能清楚得知溫度出流數量,北科大二十年前,就開始著手透水鋪面,全校共有五種以上不同材質透水鋪面,遍布校園各地。

圖/TVBS
圖/TVBS

北科大水環中心主任林鎮洋:「它也不是說一次就都是透水鋪面,而是因為某些工程要改建,通常是寒假或暑假,順便把那一個,可以做透水鋪面的地方,盡量變成會呼吸的道路,所以延續到現在,二十年來它變成不規則狀,只要能透水的就盡量讓它透水。」

教授表示,透水鋪面孔隙率大,天氣好時表層水分蒸散作用,會帶走地表熱量使鋪面降溫,可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雨水直接滲入地下,減少地面積水,對於排水減洪有幫助,根據北科大水環中心監測數據,透水鋪面平均有效降雨逕流削減率約40%,溫度比起瀝青鋪面,均溫少了約攝氏2.5度左右。

北科大水環中心主任林鎮洋:「土地面積很小,學生人數很多,所以它在建設的過程當中,是穿著西裝改西裝,二十年前,學校開始有一些概念(透水鋪面)。」

透過生態工法透水鋪面,以及正在進行的蕨類校園計畫,北科大布局生態校園,已經有四十年歷史,未來規劃再生能源佔比,要在2030年提升至17%,並以2048年為碳中和目標年份,一步一步落實生態校園的最終目標。

北科大水環中心主任林鎮洋:「那如果這樣的建設,反正你都要建設,我向來是很反對為生態而生態,把好好的東西敲掉為了做生態工法,是本來你就要敲掉,順便把這個生態這個價值帶進來,我們學校二十年來,就是這個樣子。」

從高教到國小,從課程到工法,讓生態走進學校,翻轉校園新面貌。

更多 TVBS 報導
工總白皮書提缺工碳費挑戰 10月見總統盼助產業升級
賴總統接見吐瓦魯國會議長 盼共促太平洋永續發展
全台首獲永續驗證 高雄鼓山警分局推淨零
馬來西亞公布航空減碳藍圖 推動綠色經濟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