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隊友總是擅於出手干涉教養,孩子出問題時卻怪「你這個娘是怎麼當的?!」

<span>Photo :pixabay</span>
Photo :pixabay

作者:南琦(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這個治療很辛苦的進行到第5次,從孩子一進來就緊抱著媽媽尖叫哭鬧,完全無法好好的表達與學習規則,到可以比較穩定的和心理師互動,社交技巧也進步了,心理師感到非常欣慰,但革命尚未成功,大人仍須努力。

只有一個孩子的雙薪家庭有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在物質上過於寵溺孩子,如果親子時間實在不多,那麼就容易流於用高價玩具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個孩子正是這樣,不管他乖不乖,他都會有該有跟不該有的所有玩具,即使媽媽不買,但爸爸會買,阿嬤會買。

於是孩子學不會規矩,因為根本不需要。個性溫和柔順的媽媽無法主導教養,孩子的其他家人會參一腳,意見常常相左,於是聰明的孩子馬上就學會見縫插針,只要不順己意,就找可以耍賴的家人哭訴,於是,就變成兒童心智門診的頭痛對象之一了。

雖然我認為用任何有價的賞罰都不妥,考得好壞或功課有沒有寫都要自己負責干我屁事(我寧願讓孩子沒做功課被老師罵而得到教訓,也不願在他背後七催八請的累死自己),但總不能太剝奪為人父母的心意,尤其父母自己也有玩心,想和孩子一起玩高價玩具時。

就診的導火線是當案母與個案說好某個禮拜都能自發地寫功課,然後就可以得到〇〇獎賞時,才執行到第2天,孩子的爸就帶回一盒好幾千塊的樂高,一切破局,案父母大吵了一架。然後孩子更難管教,幾天後在學校闖了一個很大的禍,老師打電話希望個案去做心理評估,其他家人才依了案母提過好幾次要看醫生的請求。

做了評估之後當然就留下來繼續做個別治療,除了做問題行為的矯正之外,也必須做親職的衛教與訓練,要把家長變成教練,孩子才有所依歸,才能有效學習, 這段時間好不容易開始看到一點成效。無法進步更多的盲點,當然在於無法共同合作的父母,教練課裡始終只有媽媽,孩子的爸爸以「上班沒空」為由不願進來,這又是「孩子交給妳教就行了」的爸爸情結,麻煩事不想沾,只想與孩子共樂,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就丟給媽媽。

案母曾經跟心理師說過,孩子的爸爸對於孩子就醫不敢明著反對,卻說了不只一次「沒有那麼嚴重吧」,背後的阿嬤更是覺得看醫生真是大驚小怪,沒事都看成有事了。

今天的晤談才開始,孩子的媽媽就囁囁嚅嚅地說:「心理師,我必須要告訴妳一件妳一定會生氣的事……前幾天他爸爸買了一套一萬多塊的Switch遊戲組回來……不過還沒有拿給小孩啦,先被我擋下來了。」

心理師不禁內心吶喊:「天啊這位爸爸,你是豬隊友嗎?」好不容易建立出教養規則,約束開始有效行為不再失控,結果卻~

冷靜,冷靜。至少父母都愛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更多,心理師必須將他們的這份心意轉化成有建設性的力量,幫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於是心理師和媽媽討論後,打了一通電話給爸爸,想邀請爸爸下次治療時一起進治療室看看孩子的進步。爸爸對於心理師居然親自打給他而感到詫異,但口氣聽起來和善客氣,當聽到孩子最近真的有些進步時,爸爸在電話那頭很開心笑了出來,於是就順勢訂好下次治療一起見面的時間,爸爸並沒有抗拒過來,而且也很有誠意的思考可以過來的時間。

成功消滅豬隊友一員!

至於其他豬隊友…,只要父母態度一致,我認為倒不用擔心太多,家人們的意見不可能一致,尤其長輩的觀念與我們差距更大,只要愛孩子的心意不變,孩子就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至於那些糖果玩具…只要不誇張就只好睜隻眼閉隻眼吧。

如果你不是一個想放棄教養權的家長,請不要過於害怕其他親人而讓自己失去做家長的權力,有些豬隊友在教養路上很擅於出手干涉,然後在孩子出問題的時候就怪你這個娘是怎麼當的。

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讓自己是個有主控權的爸媽,有力量的父母至少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藉由拿回教養權來讓孩子看見,自己在爸媽心中是重要的,逐漸內建安全的依附關係,他可以很放心地知道,不必藉由撒潑耍賴就能獲得爸媽的關心。

更多未來Family文章>>要求兒子給2萬生活費被拒!老媽媽:這是我應該得的!

更多論壇文章
2020 ,誰主浮沈?
台灣人才走出去不是問題,「世界進不來」才是危機
為了追求財務自由,先犧牲30年自由,值得嗎?
臉書曬親情,家長錯在哪?
沒有蔡的「四個必須」 台灣可能被賣掉了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