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經與貝葉棕

二十多年前,好友化鵬兄送我一本貝葉經,當時只知道 這是稀有珍貴的緬甸文佛教經典,所以把此經供奉在家中的佛(神明)桌上。
當時我受到兩位潛心佛法的前輩同事影響,也幾乎天天於睡前讀誦心經及金剛經,但卻始終無法通達法意,甚至找了幾本相關注疏及注解參考,卻總覺得越看離題越遠;直到近幾年聽到一位講經師父說「經典無人說,雖智不能解,」才恍然大悟其中原因。
一段時間之後,我想如此珍貴的佛經放在家裡,未免可惜;於是詢問了住家附近的一家佛寺,表達捐贈的意思,想不到他們卻婉拒了。當時我不解原由,數年後才明白:這本貝葉經是以緬文刻寫的,這家(甚至全台灣)佛寺的師父們大概沒幾人懂緬文;再者南傳小乘佛教,強調的是自我解脫,與漢傳的大乘佛教強調普渡度眾生有所不同,難怪他們興趣缺缺。

貝葉棕花期2~4月,壽命35~60年,印度和中國傣族用貝葉棕的葉書寫佛經,俗名「貝葉經」。(圖取自網路)

再過數年,因家中整修,怕貝葉經受到汚染或損壞,於是用紙盒及塑膠帶包裝妥當存儲藏室中,等到想起來時卻遍尋不著,只確定是在室中「雲深不知處」的某個角落。
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大約西元前一世紀,有錫蘭僧團因擔心戰亂造成教典流失,因此召集了五百長老會誦集結三藏經典,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成書。
近數百年來,貝葉經流傳於南亞,東南亞的緬甸,寮國及大陸西雙版納的傣人區。
近日遊覽西雙版納,走馬看花參觀種植了14,000種熱帶及亞熱帶植物的大陸中科院的植物園,看到了製作貝葉經的材料來源--貝葉棕。
貝葉棕是棕櫚的一種, 樹齡可達60年,樹高可近二十公尺,樹幹大者要兩人合抱。
據導覽人員介紹,採集貝葉後必須先經過水煮,曬乾,壓平等程序才能使用;而所謂書寫,並非如我們想像的直接以筆墨抄寫,而是用細筆尖的鐵筆一字字刻上去,刻完之後上顏料,使經文明顯易讀。
根據維基百科,貝葉經由左而右、由上而下刻寫,單面刻寫完畢則由下方掀起反面繼續刻抄,所以兩面的刻抄方向不同,但卻方便閱讀。通常貝葉經之葉數標示於每片貝反面。
在貝葉尺寸大致有大、中、小三種尺寸,而同一部典籍的尺寸會是一致的。每片貝葉洞孔的位置一致以方便用細繩穿越整部經典以固定之。一部經典通常由300至數十葉組成,其疊放的高度則不等,有時同一落經典乃由數部典籍疊放一起,亦有同一部典籍由數落組成。每片貝葉的行數通常有9、10、11及12行等不同形式。
每落經典配上具保護性的硬底封面,導覽員說可保存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