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上任民團發聲 轉型正義應大步向前!

【記者 吳勝峯/台北 報導】2023年2月28日,蔡英文總統在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家屬面前承諾,將盡力於當年完成轉型正義法制工程。然而至2023年底立法委員第十屆任期將至時,同一時期於行政院審峻的轉型正義法案除《政治檔案條例》、《國家機密保護法》通過修法以外,《國家轉型正義推動法》、《不義遺址保存條例》等院版草案,卻為未送交立法院審議。選後迄今,有關轉型正義相關法案遲未於任期內送立法院之原因,依然未置一詞。對於長期投入轉型正義工作的公務員、研究者、民間團體、支持落實轉型正義政策的民意來說,令人遺憾!

在轉型正義工作中,還原歷史真相、識別及處置加害者、保存不義遺址、平復司法與行政不公、對政治受難者的賠償及創傷療癒等,都是無法等待且禁不起蹉跎的重要工作。然而,回顧過去八年間,轉型正義工作的政府規劃與執行成果與社會期待存在明顯落差。

在2024年總統大選後,民進黨未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確實使行政院版草案推動立法的難度更甚以往,本屆立法院開議至今,轉型正義法案依舊銷聲匿跡。新任總統就職在即,轉型正義作為院級重要政策,執政團隊理應公開說明未來四年任內法制化及相關業務規劃,大步向前。切勿以立法院席次未過半等政治局勢為理由,放棄積極推展轉型正義業務、或作為轉型正義法制裹足不前的藉口。

針對轉型正義法制化、轉型正義業務資訊公開、活化促轉基金、不待修法先行業務等,台灣永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等民間團體共同提出四點訴求如下,呼籲賴清德執政團隊就職前應公開回應及承諾:

1、四年內完成轉型正義法制化:

過去八年,蔡英文總統任內確有階段性成就,包含修訂黨產條例、促轉條例、《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政治檔案條例》、《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等;但尚未完成的重要法制工作包含《國家轉型正義推動法》、《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識別及處置加害者專法、《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之修正或廢除,仍取決於新政府意願。若新政府有落實轉型正義法制化之決心,應公開承諾、帶頭推動。

2、承諾轉型正義業務之各機關重要會議資訊及成果檢討等資訊公開:

轉型正義業務不同於一般機關業務之劃分,具有跨部會協調、整合、監督、檢討之需求。目前,轉型正義專辦業務散落於各機關,卻長期囿於各機關步調不一,乃至於資訊落差、難以協調,進而使成效不彰、民眾無感。

以法務部為例,法務部研議識別及處置加害者法律草案,其過程需要高度社會溝通以推動法制化進程,但卻未對外公開任何一場法案研究會議紀錄,民眾如何得知法案方向為何?爭點為何?若法務部堅持閉門造車,是否不應以「無共識」為理由拖延草案進度?此外,眾所矚目的文化部於中正紀念堂園區該如何轉型?也有資訊不足的缺憾。如此境況,光只有行政院轉型正義會報公開每次會議紀錄,遠遠不足以達成公開資訊以促進社會溝通效果。

3、提高促轉基金於民間可近用性、強化公私協力:

促轉基金除政府支應外,亦包含移轉為國家所有之不當黨產,主要用於推動轉型正義業務,為具有重大公益性之特別基金。台灣民意基金會四月調查指出,蔡政府收回黨產之滿意度達51.7%,僅次於國防表現,值得肯定,然而目前,促轉基金多為支應原屬公務預算應支出內容,導致法定用途受排擠,亦不夠開創。

如何提高促轉基金之可近用性、使民眾有感?政府應考慮設計可挹注民間轉型正義工作的獨立審議機制。「公私協力」是促轉政策優化社會支持的關鍵,過往被威權壓抑的民間動力、取之於民的不當黨產,於今日應由民主政府還之於民、挹注民間推動轉型正義多元內容。

4、落實不待修法可先行業務:

轉型正義業務除法制工作以外,不待修法可先行業務同樣關鍵。以行政院為例,由促轉會改為院長召集的會報制後,行政院本部對於轉型正義下階段工程的構想為何?面對國防部、退輔會屢次發表有違促轉條例、反對處置威權象徵的言論,行政院作為督導角色,亦沒有發揮功能。

除行政院本部以外,法務部於平復司法、行政不法之不法樣態建構仍顯不足;威權象徵處置進度、受害者權利回復申請所遭遇之困境等,亟需內政部研擬對策;中正紀念桃園區徹儀隊、關堂體等不待修法可先行工作有待文化部重視;政治檔案研究、建立不義遺址民間通報管道、審議機制,對顯然具有不義遺址價值的場址啟動保存活化、告示宣導,亦是文化部不待修法應先行推動工作。(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