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就職演說一翻兩瞪眼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賴清德即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他究竟將如何定義兩岸關係,如何處理中美台三角關係,備受全球矚目,更攸關台海和平。

賴清德一貫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相隸屬」,這句話表面上不成問題,因為從來沒有人主張中華民國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按照中華民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合國並不存在;更沒有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中華民國,因為兩者體量差距太大。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憲法主權涵蓋範圍,也不在體量問題,而在於世界上是否存在兩個中國,彼此不隸屬,並且廣獲世界各國承認?

事實上,連挺台最力的美國也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雖有別於中國大陸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但不承認兩個中國是毫不曖昧的。即使美國官員解讀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承認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也只認為「並未排除台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與其他多邊論壇」,不應與一個中國原則混為一談;其中並無主張兩個中國同存於世的意涵。

中共一向堅決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其對九二共識的堅持,意涵是「兩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有模糊空間。國民黨高舉中華民國旗幟,對於一個中國原則只承認一半,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做為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條件,也就是這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中共對此雖不認可,但也從未公開否認,並且將其視為兩岸官方交流的通關密語,藉此保留兩岸之間的同屬一中的臍帶。

民進黨不吃這一套,認為一旦被框進一個中國的架構內,台灣就將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再也沒有抗拒統一的餘地,更沒有實現台灣獨立的空間。所以,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連「表述」這個中國是中華民國的空間都敬謝不敏,堅決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相隸屬,從而進一步推衍出中國與台灣不相隸屬,是兩個主權相互獨立的主權國家。

賴清德自稱是「務實的台灣獨立工作者」,意思是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現狀就是兩個主權獨立國家,不但不相隸屬,而且應以國對國之間的平等關係交往。問題只在中國的一念之間,只要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給予外交承認,兩岸關係問題就迎刃而解。中共當局當然無法接受,否則無異是將台灣「日本化」,將其等同於外國,唾面接受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的事實。中共官員一再重申,接受這點就將成為分裂國土的「千古罪人」。

習近平知道要民進黨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有其困難,因此在會見馬英九時,把調子放軟,把門檻降低,只說「兩岸的制度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並強調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他這一席話雖不脫一個中國原則,但也說只要台灣承認同屬一個國家、同為中華民族,一切都好商量。對中共而言,這已是最低門檻,也是兩岸官方交流與和平統一的最下限標準。如果民進黨當局連同為中華民族都不承認,那就確定堅持兩岸分屬兩國,和平統一再也沒有希望,北京只有走上強制性統一的途徑。

北京不會對賴的就職演說有太高期待,要求他承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是緣木求魚,但如果賴的就職演說只是模糊地闡述他的兩國論和台獨理念和主張,而沒有使用一些在大陸看來鮮明主張台獨的用語,沒有令大陸官民聽了跳腳的話術,例如一邊一國或特殊國與國關係之類的語言,則北京可能不會立即翻臉計較,只會發出一些批判性言論,並將對賴清德政府的鬥爭拉向長期化。

十八大以來,中共已有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其具體內涵是堅持黨中央對對台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堅決粉碎外來干涉和「台獨」分裂圖謀;堅持團結台灣同胞、爭取台灣民心;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相形之下,「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可視為總體方略的最新發展,無非是針對賴清德的立場與程度出了一個比較易答的考題,如果賴清德連這都過不了關,那就把他以劣等生對待了。當然,賴清德如何作答,並不是自己決定的,後面還有一個指導教授,就看美國老師如何指引了。

對習近平而言,無論是對美外交鬥爭,還是對內政績展現,都有解決台灣問題的壓力。在習的第三任期,兩岸問題如果不能取得一定程度的實質性或象徵性成果,將標誌著對美鬥爭的失敗,也是對台獨走向無可奈何,無法對大陸的官方、輿論和民眾有所交代。如果一個中國說了老半天、用盡經貿及統戰各種資源,但反獨與統一台灣沒有寸展,台灣在賴清德領導下甚至在台獨路上走得更遠,在美國支持下,「倚美謀獨」大有斬獲,則習近平「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將可確定失敗,對他的領導威望將造成重大傷害。習近平會吞下這口氣嗎?如果賴清德不信邪,能指望習近平信邪嗎?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將揭開謎底。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