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新開的鋼鐵公司有倒閉的風險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個性剛直,1974年復出不久,他陪同葉門總統去長沙會見毛澤東,會後當面向毛澤東匯報了最近一次政治局會議爭論的情況,並談到自己同江青鬥爭的情況。毛澤東對鄧小平說:「她強加於人,我也是不高興的。」「你開了一個鋼鐵公司!好!」鄧小平回答:「鋼鐵公司對鋼鐵公司。」從此,「鋼鐵公司」成了鄧小平的另一個綽號。不久後,他又被鬥倒,再次下台,直到「四人幫」被打倒後才復出。

剛者易折的道理,老子說的最清楚。他認為「弱者道之用」,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說,道的創生作用雖然是柔弱的,卻綿延不絕,作用無窮。柔弱的作用很強大,而且「柔弱勝剛強者」。道理是因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强則折。」

他看出「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所以得出一個總的看法:「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堅強,柔之則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而且「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他主張「柔弱」主要是針對「逞強」的作為而來的。逞強者必然自以為是,且剛愎自用,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自矜、自伐、自是、自見、自彰。世間的爭鬥或是挫敗多半是由這種心思和行為樣態產生的,所以「柔弱」當與「處下」、「不争」並生;為政治者「要能處下、不争而利民」。

老子這套處世為政之道很值得賴清德總統參考。上個星期,他發表了一篇捍衛台灣主權及堅決對抗「中國」的就職演說,而後聲援民進黨立法委員用盡暴戾手段抗斥國會改革五法,對於被動員來圍繞立法院的「青鳥行動」,賴清德深夜發文、高度肯定此為「公民社會的力量」。

他當總統的起手式有如開了一家鋼鐵公司,以剛制剛,與對手相爭到底,絕不「處下」,不容有一絲「柔弱」樣態。他的想法及做法與老子的主張恰恰相反,還以為「天下之至剛,馳騁天下之至柔」。

如同往昔作風,賴清德總統剛性十足。對「中國」,他以獨攻統:對於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修法,他以少擊多,議場內暴力相向,議場外發動群眾包圍。場內場外相互呼應,宣稱「民主已死、國會輓歌」、「程序不正義」、「反黑箱、反擴權」、「拒絕香港化」,而且直接把藍、白兩黨打成「中共利益共同體」。

這些動作與訴求剛強至極,但沒有說服力與感召力,原因不在於民進黨過去全民執政時抑制立法院職權的發揮,現在藍白兩黨要將其裝上鋼牙,以便發揮憲政體制上該有的職權功能;也不在於民進黨雙重標準,以前提過類似的強化立院職權主張。問題在於修法的意涵恰恰相反,反對的理由全然違背民主的理念。如此悖離民主基本原則以及民進黨一貫主張的反對理由,居然用最頑強的場內外聯手對抗的手段反制與施壓。立法院修法的目的在於強化制衡行政權的武器,民進黨強烈反對,除了護衛行政權,實在沒有任何站得住腳的理由。

民進黨全面執政八年,立法院的制衡功能被閹割,幾乎成為行政院立法局,宛如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口中的「香港化」以及中共的人民代表大會,國會改革正是要避免淪落至此,焉能完全講反話,而且拿著鋼刀奮力砍殺?賴清德總統先要民進黨委員「輸了表決,也要贏得論述」,這是柔性語言,但又將場外群眾稱之為「公民社會力量」,力挺他們的抗議行動,這是極度剛硬的反制手段,徹底碾壓柔性說服。居於席次與論述弱勢者,居然採取如此剛強的鬥爭手段,算是鄧小平說的「鋼鐵公司對鋼鐵公司」了,奈何規模與產品質量不如人,怎能不敗陣?

對於「中國」否定「中華民國台灣」主權的做法,以及台灣在現狀下主權獨立的核心主張,賴清德更選擇直球對決,以鋼鐵公司對抗中共的鋼鐵公司,完全不以憲法及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緩衝,而是活生生的做了「台獨告白」。台灣的鋼鐵公司遠小於對岸的,賴總統以為有美國這家特大號鋼鐵公司相挺,必可抵禦「中國」這家大型鋼鐵公司的「併吞」圖謀。除了「台獨」這把鋼刀未亮出外,賴清德將所有剛硬武器都搬出來了。

英國金融時報一位專欄作家歸納賴清德就職演說的「七個首次」,包括:首次未提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首次直呼「中國」且每次均為負面、首次稱「台灣」為國家且與「中國」多次並列、首次以「中華民國憲法」論述台灣主權已經獨立的法理依據、首次將「台灣」作為國號與「中華民國」並列、首次確立台灣獨立建國時間(1996年)、首次確認以荷蘭殖民為台灣「全球化的開端」。這七個「首次」即使是非國家領導人,都是對抗中共非常剛硬的聲音,何況是總統的就職演說。結果引來「中國」的強烈反應,文攻與武嚇齊來。

賴氏鋼鐵公司與對岸及在野黨兩家鋼鐵公司對撞無可避免,而且已經發生。賴清德新開的鋼鐵公司剛猛至此,出乎各方意料,絕大多數不看好其經營遠景,而且擔憂同時與對岸的及在野黨的鋼鐵公司爭鋒對抗,能否業績長紅,屹立不搖,誰也沒有把握,只能祝禱「天佑台灣」了。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