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稱「兩岸互不隸屬」未違憲?明居正提1992年修憲案定位:遲早要談判

總統賴清德日前在專訪提及,他在520就職演說提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基於事實陳述,且前總統蔡英文、馬英九兩人任內都有提到互不隸屬的立場,卻遭馬辦痛批違憲。對此,台大政治學榮譽教授明居正在《風傳媒》網路節目《下班瀚你聊》認為,根據前總統李登輝1992年修憲後「特殊的國與國」定位,「兩岸互不隸屬」並未違憲,且「四個堅持」也是回到1992年修憲的定位。不過,他認為,當時政府應接受中共提出的3個反對,而不是未經談判就回到一中原則。

明居正針對「兩岸關係」提及,兩岸在1949年走向分裂,台灣在1971年被改出聯合國,隨著中共逐漸變得強勢,加上偌大搶眼的領土,使國際社會開始忘卻台灣的存在,但事實上美國心裡是有數的,因為美國跟台灣有協防條約。

明居正提到,1972年前總統尼克森簽署《上海公報》,中共在公報裡特別埋伏了一段話,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一國兩府、台灣地位未定論」,但當時尼克森表示,只要他繼續在任,美國將不再談台灣地位未定論,所以只剩下4個反對。

明居正續回憶,直到1995年1月8日「江八點」發表了「堅決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也把一國兩府拿掉了,讓他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中共隱約地開除一國兩府,作為雙方談判的條件,代表台灣與中國大陸雙方的立場,遷就於現實都在改變。

明居正說,1991年前總統李登輝上任後,訂定「國統綱領」,其中就有特別提到「兩岸互不否認對方為政治實體」,而他也曾經到中國大陸向國台辦推銷「國統綱領」,當時大陸非常生氣,認為這是「不統一綱領」,但他則強調這是在民主、自由、均富、法治下的統一綱領。

明居正表示,儘管「國統綱領」後來被前總統陳水扁終止了,但美國一直認為國家統一委員會沒有廢除,後續也沒有再談,加上中共從1949年封閉台灣5條路,到1995年只剩下封閉3條路,因此他當時就建議政府,應該接受中共剩下的3個反對,但政府並未接受。

對於兩岸到底是什麼關係?明居正引用李登輝過去訪談內容總結,1991年修憲以來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而不是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所以我們的定位不只是法律定位,也是戰略定位,將來兩岸遲早要談判的。」

明居正解釋,台灣地理戰略空間非常小,如果不在其他地方擴大戰略空間,台灣難以面對中國大陸,李登輝的作法正是在拉大談判的戰略空間,留下很大的談判空間,但馬英九上任後,在沒有任何談派的情況下,馬上回到「一中原則」,讓他不太贊成,他雖然欽佩馬英九的個人理念,但從謀略角度仍持保留態度。

主持人黃暐瀚問道,「所以賴清德、前總統蔡英文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四個堅持』,其實只是回到1999年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定位?」明居正回答,如果李登輝的話站得住腳,1992年修憲已把兩岸定位在此,就是回到這裡來。黃暐瀚也進一步詢問,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不會直接解讀為違憲?明居正則回應「不會,因為已經修憲了。」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