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四成小學生玩抖音!孩子的抖音世界,你知道多少?【小學生的抖音世界1】
Tiktok和抖音有什麼不同?
Tiktok是抖音的國際版。「抖音」由中國大陸「字節跳動」公司創辦,是一個智慧型手機短影音分享平台,同時也是一個交友社群。主打使用者可錄製15秒至1分鐘、3分鐘或者更長10分鐘內的影片,並能上傳影片、相片等,由於技術門檻低,平台上已有數百萬支個人化的短影音,尤其受到青少年和年輕族群喜愛。
2017年字節跳動推出抖音國際版「TikTok」,進軍包含台灣在內的全球其他地區,到2020年全球活躍用戶已經突破10億人,2023年 TikTok 在美國已經有1.5億名用戶,多為青少年。為競爭市場,Instagram 也推出 Reels、YouTube 強打 Shorts,短影音成為最受歡迎、也最受爭議的社群媒體形式。
在台灣無法直接下載中國版「抖音」。但台灣版抖音有部分內容來自中國版。很多台灣的抖音網紅也同時將影音內容放在 IG 或 YouTube 等平台上,不須下載抖音 App 也可觀看。
你知道全台多少小學生在玩抖音嗎?
根據中研院和陽明交大傳播所的台灣傳播資料庫最近一次調查(2020年11月11日至2021年1月19日,樣本數1696人)顯示, 有四成以上(41.6%) 9~11 歲小學生使用抖音,12~14 歲國中生使用率超過五成五(55.3%),15~17 歲高中生使用率則為39.2%。
高雄林園國小老師林彥佑曾在2023年對任教的兩班六年級學生做非正式統計,發現兩年內曾使用過抖音的學生佔了一半,只有四分之一從未使用過。問到「每次會瀏覽幾部抖音影片?」並列出3部、5部、10部等選項,有學生坦承:「怎麼可能只看3、5部?看抖音會像吃洋芋片,一片一片一直吞下去,」通常每次看30、50、100、200部影片,平日花30~50分鐘,假日更可到2小時。
你認識小學生最瘋的台灣抖音網紅嗎?
聽過 Blackpink、(G)I-DLE、NewJeans 嗎?這些都是許多小女孩在 YT 上追蹤的韓國女團,各團的訂閱數依序為9420萬、843萬、737萬。小男生則迷線上遊戲 Roblox 的直播主「有感筆電」,訂閱數已突破百萬。
但是在抖音平台上,還有很多台灣網紅,產出各類短片,木星人的「憫農歌」、RAiN 的手勢舞、陳天兵的運動健身卡點腹肌影片……很多無厘頭笑點,大人無法理解,但總讓許多孩子哄堂大笑。(不可不知:木星人、RAiN 是誰?為何受到孩子喜愛?)
你知道小學生最喜歡的抖音主題和遊戲嗎?
為了在幾秒鐘之內吸引觀看者注意,抖音上出現各種千奇百怪的挑戰,如破壞行為、惡作劇、有害身心的訊息和流行,都令大人頭痛。還有更危險的挑戰如吞食有害物品、以繩索做出危險動作或自殘影像等,Tiktok 演算法為增加流量,會提高這些影片的曝光量,鼓勵模仿上傳,在全球已經造成青少年喪命。
台灣的小學生流行在抖音上看搞笑校園短劇、體育生系列、跳科目三舞、挑戰16蹲,也利用電子模板,把照片影片自動加上配樂和相對應卡點,完成一部短片,追蹤和「電玩剪輯」相關的帳號。長期關注抖音世界、也觀察學生喜好和流行的新北市國小老師大坦誠,希望用不帶批判的角度,帶你進入孩子的世界,進一步了解他們,才能陪伴和引導。(延伸閱讀:TikTok 挑戰恐釀悲劇!不當使用會對兒少帶來哪些影響?)
你也玩抖音嗎?
根據2023台灣網路報告,全台約兩成多成年人使用抖音/TikTok,其中以18~29歲最多,佔35.7%,其次為40~49歲,佔28.09%。該份報告並調查3C育兒的現況,發現家中有12 歲以下孩童的家長,超過八成(81.20%) 會讓孩子使用3C 設備,其中又以讓孩子從5歲起接觸3C比例最高。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青少年專家吳齊殷分析,有七成七(77.09%) 育有12 歲以下孩童的家長,會在公共場所或忙碌時,為了安撫孩子而讓孩子使用3C設備,其中約有兩成家長「經常」與「總是」如此。即使不是玩抖音,短影音也已攻占 YT、IG 等孩子經常使用的平台。
小學生會看抖音,多半是家中大人、哥哥姐姐等在玩,國小老師們也發現,最近連家中阿公阿嬤都在玩了。
各世代都有科技帶來的問題,但都源自最原始的需要──喜歡玩、害怕寂寞、渴望得到關注,孩子其實需要的是人際的互動,但當現實生活中無法取得,很容易進入社群媒體取暖。尤其想要跟上同學的流行話題,最快速便利的方法就是滑短影音。
2023台灣網路報告調查也發現,家有12歲以下孩童的父母,對孩子「使用網路限制多、但溝通討論少」。專家建議家長多花時間陪伴、並安排孩子有興趣的實體活動,以好奇但不批評的態度,關心孩子在抖音等社群平台的活動,請孩子推薦抖音內容、並做解說,讓「小孩講、我們聽」成為日常,再慢慢討論抖音內容的可能有害。
孩子形容「看抖音像吃洋芋片,會忍不住一片接一片!」
家長不可不知【小學生的抖音世界】👇
(諮詢專家:新北國小老師大坦誠、高雄市林園國小老師林彥佑、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陽明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陶振超)
(責任編輯:林胤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