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25】紅潮宰制電動車!比亞迪憑什麼是中國最頂?打世界盃比CP值也「比氣長」

戰事不斷、氣候危機、產業缺工,在在考驗全球企業的經營韌性。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爆發及各國政府致力淨零轉型,AI軍備賽和綠色貿易戰已悄悄上演。展望2024年,《數位時代》彙整出25項趨勢,帶領讀者搶先掌握產業與工作脈動。

趨勢7〉比亞迪驅動紅色電動車

「2019年是比亞迪最艱難的一年,當時比亞迪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活下去,怕等不到新能源汽車的春天。」向來低調的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今年8月在自家500萬輛新能源車出廠發布會上數度語帶哽咽地說。

走過創業前20年的篳路藍縷,今年是比亞迪大放異彩的一年,根據統計,今年第3季比亞迪純電動車銷量43.16萬輛,特斯拉為43.51萬輛,兩者差距僅3500輛,若擴大到新能源汽車銷量來看,比亞迪穩居全球銷量第一。由比亞迪領軍的這股紅色電動車勢力,成為國際車市上不可忽視的勁敵。

在新能源時代,中國是如何彎道超車?關鍵在自2009年至2022年實施長達13年新能源汽車購車補貼,造就了2個全球第一,中國電動車廠比亞迪、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

近幾年中國車廠積極朝新能源車轉型,銷量逐年攀升,中國市場的電動車滲透率突破3成。但隨著電動車的基期拉高,成長速度開始放緩,加上去年補貼退場,迫使車廠必須往海外走。

中國新能源車市出口概況 圖/數位時代製作
中國新能源車市出口概況 圖/數位時代製作

穩操電池勝券,拚出海遭歐美狙擊

中國品牌蓄勢待發,高性價比是其最大的優勢。汽車關鍵零組件電池占整車成本達4成,而中國動力電池產生占全球近8成,中國電池技術更獨步全球,包含寧德時代發展出簡化電池結構設計的CTP技術(Cell to Pack,無模組電池包)、比亞迪推「刀片電池」提升電池的空間利用率,掌握核心技術電池,讓中國電動車在全球擁有主導地位。

比亞迪刀片電池 圖/BYD官網
比亞迪刀片電池 圖/BYD官網

中國電動車廠的出海計畫分2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整車出口,赴當地設立銷售據點試水溫,或跟當地車廠貼牌,降低投資成本與風險。

第2階段赴海外設廠,當品牌在當地的接受度提高,累積一定的規模經濟後,進而建立在地供應鏈。資誠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鄭雯隆表示,「歐洲本來就有電動車產品需求,東南亞及印度的電動化速度都在加快。」

鄭雯隆引述中國乘聯會截至今年1到9月統計,中國整車出口數量為338.8萬輛,預估年底上看500萬輛。隨著量的放大,海外設廠就有其必要性。

以新能源車廠來看,除了比亞迪,其他包含挪吒、蔚來、小鵬也積極進行海外擴張。今年9月德國慕尼黑車展,比亞迪、小鵬、寧德時代高調參展,中國車廠來勢洶洶,無疑對德國車廠帶來巨大壓力。

但出海的挑戰接踵而至,電動車如何獲利是車廠必須面對的考題。鄭雯隆不諱言,「除了比亞迪,其他車廠若在國內都還沒站穩,就要打世界盃,其實有點辛苦。」

比亞迪電動車出口大增 圖/數位時代製作
比亞迪電動車出口大增 圖/數位時代製作

過去汽車新創可以「PPT造車(指車廠把簡報做得好,卻一部量產車都沒有)」,透過說故事描繪偉大的夢想,但汽車產業往往比的是「誰的氣長」,車廠活下來的關鍵是能否在這個行業賺到錢。

當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的同時,也面臨了地緣政治的挑戰。日前歐盟針對中國的廉價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以及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也要求車廠在地製造才能領取購車補貼。

「歐洲看反補貼的問題,其實有點晚了,因為中國補貼已結束。現階段歐洲車廠在技術能力上,無法做到跟中國車廠一樣便宜。」鄭雯隆評論。

換言之,歐洲車廠反而更需要中國車廠的技術資源。傳統車廠若要加速電動車發展,最快的方法是尋找具有一定地位的新能源車廠合作。像是福斯集團在今年7月斥資7億元收購小鵬汽車約4.99%股權,達成技術合作的架構協議,將共同開發2款面向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

在燃油車轉到電動車的過渡時期,明年將會看到更多傳統車廠跟新能源車廠的合作,而中國車廠掌握了技術的話語權。

責任編輯:謝宗穎

更多報導
【趨勢25】AI晶片自研商機飆62億美元!美、中雲端巨頭都在瘋,5台廠有望乘風吃紅
【趨勢25】氫能交通商機來了「日韓廠搶登台」、長照科技更重隱私「想有尊嚴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