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微營養元素金字塔」吃 抗發炎、擺脫慢性病

你聽過「粒線體」嗎?它跟細菌的大小差不多,存在人體各個細胞裡,掌管我們生存所需能量的生成,所以也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

人體有90%的器官所需要的能量,都必須倚重粒線體生成,而且,需要能量愈多的器官,粒線體的數目就愈多。像是心臟細胞需要1,500~3,000個粒線體;為了孕育生命做準備的卵細胞,需要極大的能量,粒線體數量更有10萬之多。

但是,粒線體的產能並非源源不絕。細胞裡的DNA每天都要遭受超過1萬次的氧化攻擊,身體強健時,我們可以對抗這些「恐怖分子」,但身體退化或衰弱時,就比較難招架自由基的傷害。而人體的老化,也是粒線體功能慢慢衰退的過程,加上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偏食、藥物、缺乏睡眠等不健康的生活型態,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有愈來愈多自由基攻擊細胞,粒線體功能就會破壞得更快,簡單來說,粒線體失能得愈快,人就老得愈快。

德國國家藥劑師陳諦倡導「粒線體醫學」,也就是「為了防止粒線體持續受損,最後演變成疾病,所提供的因應對策」。由於牽涉到粒線體運作的物質太多,陳諦將保養粒線體的要點濃縮成「十大微營養元素金字塔」,這也是人們抗老化的關鍵。

要預防粒線體被破壞,最唾手可得的方法是採用「粒線體物質」來增進粒線體活力,也就是用「微營養元素」來強化粒線體的功能。

粒線體物質有3大作用 幫助維持免疫平衡

粒線體物質主要有以下功能:

保護細胞膜

細胞膜非常需要「好油」的支持,才能維持其穿透性及流動性,像是Omega3脂肪酸,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粒線體物質,我們的心臟、神經、大腦尤其需要這種物質。

此外,好的油酸還能幫助合成膽固醇,膽固醇是人體荷爾蒙的前驅物質,對於人體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維持粒線體呼吸鏈的有效運作

要維持呼吸鏈反應流暢,我們需要多種營養元素,諸如輔酶Q10、Omega3脂肪酸、維生素B2、B3,以及礦物質如鐵、鎂、硫、銅等。有些微營養素可以保護酵素,有些則是作為酵素的輔基,或是幫忙合成NAD、FAD等輔酵素。若缺乏這些微營養元素,粒線體呼吸鏈就無法有效運行。

中和自由基的傷害

粒線體對於自由基極其敏感,生物體大致有兩種抗氧化防衛機制,一種是酶系抗氧化物,像是超氧化歧化酶、過氧化氫酶及穀胱甘肽過氧化酶等,這些「自產自銷」的抗氧化物,人體會自己生成。而另一種,則是非酶系抗氧化物,像是維生素 C、E、輔酶Q10、蝦紅素和微量元素如硒等。但即便是「自產自銷」的酶系抗氧化物,也需要多種微營養物質的幫助,才能夠有效生成。

此外,還有一種很特別的維生素,它比較接近一種「荷爾蒙」,那就是維生素D3,它也能幫助身體對抗自由基的威脅,而且對免疫系統、細胞分裂、生長,以及胰島素的分泌等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粒線體物質。

牽涉到粒線體運作的物質實在非常多,我特別篩選出10大類最重要的微營養物質,這些可以說是維持粒線體健康的金字塔,若能夠供應無虞,就比較能夠高枕無憂。

靠飲食均衡難度高 營養補充品成新選項

在這個金字塔中,從頂端到基層的4種粒線體物質,包括Omega3脂肪酸、維生素D3、礦物質鎂,以及重中之重、居於核心地位的輔酶Q10,是我認為最要緊的「骨幹物質」。若缺乏任何一種,人體整個協調運作就會亂了套。

在4種骨幹物質的兩個側翼也很重要,分別是維生素B群、維生素B12、維生素C、鋅、蝦紅素以及硒,它們扮演了強大的抗氧化角色,保護身體不受自由基的摧殘,同時,許多微營養物質也是粒線體呼吸作用的好幫手。

(資料來源 / 《微營養元素高效保健》 圖片來源 / 盧亞屏製圖)

或許有讀者會提出質疑:「你說的這些營養,不是都含在許多種食物中嗎?為什麼我還要特別補充?均衡飲食就好了啊!」您說的沒錯,許多食物的確都含有這些營養素,而均衡飲食也確實是維持健康的重要法則,但這裡有幾個問題,第一,我們真的能夠從食物中攝取到足夠的微營養物質嗎?第二,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滿足「均衡飲食」的條件呢?

工業化的農耕技術、化肥與農藥的廣泛使用,雖然大大提高了生產作物的效率,但是,農作物反而不如「古代」那麼有營養價值,你就算吃了很多蔬果,也未必能吸收到像古早時代那樣多的營養。

更何況,以現代忙碌的生活節奏,每天都能夠做到「均衡飲食」的人,恐怕不多。

儘管台灣民眾都對「天天5蔬果」的每日飲食建議琅琅上口,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高達8成以上的人根本沒辦法做到這一點!吃外食的常見缺失就是:碳水化合物(麵、飯、麵包等)比例太高、蔬果比例太低、高油高糖高鹽,怎麼可能指望透過這樣的飲食內容攝取足夠的營養呢?

我絕對相信均衡飲食的重要性,但若實在難以做到,透過營養補充品來攝取需要的粒線體物質,也是一個好辦法。

透過益生菌打造好環境 恢復腸道健康平衡

我在粒線體物質金字塔的外圍,還加上了「益生菌」,目的是幫助身體創造一個好的「環境」。我們的腸菌數量遠比人體的細胞數量還大,這些小東西在我們的免疫、內分泌等方面,可是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腸子裡有很多種細菌,有可能致病的害菌,當然也會有與之分庭抗禮的好菌,對健康的人來說,腸內的菌相是平衡的。但是,因為錯誤的飲食習慣、食用有太多食品添加物或防腐劑的食品,或是服用抗生素,都可能會殺死相對脆弱的好菌,讓我們腸內的「菌相」失衡。當害菌繁殖過多,就可能會產生有毒的物質,這些有毒的物質經由腸黏膜進入血管,就會影響新陳代謝,或造成慢性發炎。若能夠適度補充益生菌,就能夠幫助身體恢復平穩的腸內菌相,從而避免上述的那些問題。

延伸閱讀:

維他命C何時吃最好?功效好處?維他命C攝取量一次看

選擇營養保健品,是檢視身體和生活的好機會

藥吃不完放冰箱才不會壞?錯!藥師解答正確保存方式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