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青鳥6】蹺課到街頭上公民課

24日晚間翁歆媃負責主持中山南路、濟南路路口的公民短講,人潮綿延至忠孝西路,她幾乎看不見盡頭。
24日晚間翁歆媃負責主持中山南路、濟南路路口的公民短講,人潮綿延至忠孝西路,她幾乎看不見盡頭。

5月24日近午夜12點,抗議人潮逐漸散去,翁歆媃從濟南路與中山南路口戰車上下來,她臉色紅潤、沾滿汗水,因為過度興奮而胃絞痛,「我今天主持了12個小時,從中午在青島東路的主舞台,到剛剛的公民短講,禮拜五晚上、現場有十萬人自發集結,這就是群眾的力量,就是民主⋯」她難以平復地扶著腿,語氣還有些激昂。

19歲的翁歆媃是這場抗爭行動中顯眼的年輕運動者,她是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下稱臺學聯),代表全台47個大專院校組成的跨校學生自治組織。為了參與立法院前的抗爭,她已經蹺了好幾天的課,投入現場組織工作。

她從16歲開始便以學生身分參與公共事務,高二時,她是台北市的兒童及少年諮詢代表,每個月定期與市府官員討論公共議題;高三那年,18歲公民權修憲案在立法院內複決,她向學校請假,第一次參與街頭的聲援活動,「那天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去,但到現場,雖然是段考前夕,台下坐很多高中生,還有人從屏東來⋯」她震撼發現原來有許多跟自己一樣、為爭取權益發聲的年輕人。「很多人遇到學校裡不好的事,往往只在Dcard或社群上罵一罵就過去了,可是問題還是在那裡,我覺得與其當只會罵一罵的人,我想成為嘗試解決問題的人。」

翁歆媃屬於「後318世代」,10年前太陽花學運曾捲起一波青年社運浪潮,但如今大學生參與學生會比率下降、校園異議性社團紛紛面臨倒社危機。她去年接下臺學聯理事長,主因是其他人多已身兼自己校的學生會長、無法參選,「現在是學生自治的寒冬,做這吃力不討好,很多學生會面臨倒會。」她感嘆如今大學生對倡議理念跟價值觀的行動不太有感,比較關注交通或民生議題。

經驗傳承 學運面貌更迭

她解釋臺學聯這次會站出來的原因,「我們在乎的還是沒有充分討論這部分…像禮拜二那天決議是每個黨團、每條法案只能一個人發言三分鐘,一個法案的審理就結束了。」又說:「我覺得大家會怕,如果今天的國會是這樣,那改天如果討論到跟我們相關的《大學法》或『青年基本法草案』,會是怎樣的亂象?」

當晚在戰車上,翁歆媃已看不見人潮的盡頭,她將麥克風傳給排隊發言的群眾,其中有特地從其他縣市來的高中生、大學生,也有從日本飛回台灣抗議的留學生。這是另一場318嗎?「我覺得不完全是。318學運對我們太遙遠,只能作為教科書參考,我們這一代最有感的社會運動是18歲公民權、去年7月還路於民的行人大遊行,立法院的生態跟群眾其實也都不一樣。」

她指出身邊也有很多支持國民黨跟民眾黨的朋友,「民進黨長期執政,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人成為小草是看不慣執政黨又不喜歡國民黨,也有可能柯文哲或黃國昌提出的論述,更讓他們覺得講到心坎,還是需要更仔細了解大家到底怎麼想的,為什麼年輕人更願意支持民眾黨?」

「10年過去了,當初在體制外的人很多走到體制內,可是也有一群人留了下來,我覺得這群人會帶著10年前的記憶,跟認為可以改進的地方,給10年後的我們,我覺得我們會有屬於自己的、這個世代的記憶。」在老前輩開來的民主戰車前,翁歆媃笑著與男友親吻,夜晚還年輕,屬於他們的民主運動才正開始。

翁歆媃,19歲,台北市(現就讀台南成功大學),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

更多鏡週刊報導
【封面故事】青鳥行動生生不息 跨世代進擊反民主倒退
【跨世代的青鳥7】十年可能改變一位戰友,但也迎來新的世代
【跨世代的青鳥8】你們做了會讓台灣威權復辟的行為,所以必須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