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菇別亂吃!食藥署:無論加熱或冷凍 毒素都不會去除

食藥署提醒,看到路邊不明菇類,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否則一旦中毒,輕則出現腸胃道症狀,重則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圖為有毒的綠褶菇)   圖:取自衛福部
食藥署提醒,看到路邊不明菇類,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否則一旦中毒,輕則出現腸胃道症狀,重則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圖為有毒的綠褶菇) 圖:取自衛福部

[Newtalk新聞] 台灣多樣化的地理環境以及高溫潮濕的氣候,相當適合菇類生長,不論是平地或高山都能見其蹤跡,其中某些具毒性的野菇,在外觀上與可食用菇類幾乎一模一樣,並且多數導致中毒的菇類,其毒素並不能透過加熱、冷凍或是其他加工方式去除。因此食藥署提醒,看到路邊不明菇類,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否則一旦中毒,輕則出現腸胃道症狀,重則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食藥署表示,野菇的毒性,依其毒素與中毒症狀,大致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1)腸胃炎型:主要症狀為腸胃不適,如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通常吃下後,短時間會出現不適反應。如最常造成民眾食品中毒的菇類—綠褶菇,其外型與可食用的雞肉絲菇及高大環柄菇(或稱白色雨傘菇)相似,常造成民眾誤認而採食。

(2)神經毒素型:此類毒素的特點如其名,會造成神經性症狀,如大量出汗、淚腺及唾腺分泌增加、嗜睡、幻覺、神智不清或是出現攻擊性等,中毒反應發作迅速,約數小時後症狀便會消退,像是一般所稱的「迷幻蘑菇」即為此類。

(3)原生質毒素型:此種菇類在食用後,短時間內不會引起明顯不適,其後3至5天內,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讓患者誤以為已經痊癒,然而毒素可能已作用於器官而造成傷害。如鱗柄白鵝膏,外觀與可食用的洋菇近似。

(4)類戒酒藥型:此種菇類如在短時間內與酒精同時食用,將引起頭痛、噁心、嘔吐、面部潮紅及心血管不適等反應,症狀約持續2至3小時左右。如墨汁鬼傘。

因此食藥署提醒,看到路邊不明菇類,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若食用了不明的菇類而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也可利用手機拍攝,記錄該菇類的外觀及生長地點等資訊,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觀光署掛牌成立3大任務!王國材:明年國際旅客恢復到1200萬
升格氣象署預報員有望調薪?王國材給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