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是什麼?脾氣狂躁、有暴力傾向不等於躁鬱症!醫師來解答

躁鬱症患者的情緒,會出現極端的亢奮與憂鬱,時而感覺精力充沛,時而感覺低落無力,讓外界摸不著頭緒;對疾病的不了解,也在無形中讓躁鬱症患者,背負了許多沉重的枷鎖⋯⋯究竟躁鬱症是什麼?躁鬱症症狀有哪些?躁鬱症和憂鬱症有什麼不同?躁鬱症是否有自我檢測量表呢?Yahoo奇摩顧健康採訪桃園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醫師周亞欣,帶大家一起更深入地了解躁鬱症。

周亞欣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顧健康)
周亞欣醫師簡介。(製圖/Yahoo奇摩顧健康)

躁鬱症症狀有哪些?躁鬱症跟憂鬱症有什麼不同?

躁鬱症全球盛行率約1%,是精神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之一,顧名思義就是指患者的情緒會有極端的「躁期」及「鬱期」表現。躁鬱症在醫學上被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周亞欣醫師解釋,雙極性情感疾患是相對於單極性情感疾患(unipolar depression,亦即憂鬱症)的用詞,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憂鬱症患者只會出現鬱症症狀,而躁鬱症患者會躁症、鬱症交替出現。簡言之,患者的病程中一定曾經有過躁症發作,才會被診斷為躁鬱症。

周亞欣醫師坦言,躁鬱症一詞為大眾熟悉,但也經常被誤用,「比如隔壁鄰居易怒、情緒高張,就可能被說是躁鬱症,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情緒暴躁可能是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腦傷所致,而更常見的可能是性格問題;反之,若某人能完整說出『雙極性情感疾患』,就比較能肯定他知道躁鬱症是什麼。」

編按:為了方便讀者朋友閱讀,以下行文仍採「躁鬱症」。

躁鬱症個案的症狀,主要可分為「躁症」與「鬱症」兩個極端,患者可能在人生的某個時期展現躁症、某個時期展現鬱症。無論是躁症發作或鬱症發作,都會影響人際關係、工作或學業,對個案的社會功能造成重大衝擊;周亞欣醫師直言,「許多躁鬱症個案身邊的親朋好友會說,個案發病時好像變成另一個人。」

周亞欣醫師針對躁症、鬱症的定義簡述如下:

  • 躁症:情緒異常高昂亢奮、思緒飛快有諸多計畫、話量和活動量暴增、睡眠需求減少(例如一天原需八小時的睡眠時間,減少為只睡三小時就精神抖擻)、自我感覺良好(例如缺乏自信者變得自信爆棚、相信自己異於常人)、變得衝動且低估危險(例如保守的人開始瘋狂投資、原本謹慎的駕駛開始飆車),嚴重者甚至有妄想、幻覺、混亂行為或者自傷、傷人的傾向。周亞欣醫師分享臨床看診經驗指出,曾有患者在躁症發作期,深信自己有飛行的超能力,意圖想要「飛出窗外」;也有人自稱能跟天神溝通,這些都是症狀較嚴重、脫離現實感的案例。確診躁鬱症的患者,將近整天都會呈現躁症狀態至少連續七天;其他人要是維持類似狀態長達五天,就要懷疑有「輕躁症」(亦即症狀較為輕微、持續時間較短的躁症,通常不影響社會功能)。

  • 鬱症:此時的表現類似於重鬱症,會感到心情鬱悶低落、思考及動作變慢、變得不愛講話也不想動、猶豫不決、無法集中精神、喪失興趣、毫無自信、原本會做的事情變得不擅長、出現罪惡感、睡眠與飲食習慣改變(可能失眠或睡整天,可能暴食或吃不下),甚至出現自傷的行為。

周亞欣醫師提及,躁鬱症依照病程的不同,又可分為第一型與第二型兩大類:

  • 第一型:人生曾出現一次躁症發作,即可診斷為第一型躁鬱症。多數個案會在躁症緩解後,出現鬱症。

  • 第二型:人生曾在某時期出現鬱症,另一段時期有輕躁症。周亞欣醫師解釋,這類個案在輕躁症時期甚少就醫,因症狀輕微、難以被察覺,且相較於平常的狀態,個案在輕躁症發作期間會更活躍積極,自我感覺狀態良好,通常都是在經歷鬱症時期,誤以為有憂鬱症才就醫。

躁鬱症成因有哪些?躁鬱症有前兆嗎?

躁鬱症可能在兒童期到老年期等任何年齡發病,最常見初次發病是在20~30歲,初次發病可能是躁症發作,也可能是鬱症發作。有些人好奇,究竟哪些因素會誘發躁鬱症?周亞欣醫師說道,主因為「體質」及「重大壓力」,高達七成的病因和基因(或稱體質)有關,若父母有躁鬱症,則帶有躁鬱症體質的孩子患病機率會增加,但帶有躁鬱症體質的個案也可能終生沒有發病。反之,原本沒有相關體質的人,可能因為腦部曾受重創、酗酒或毒品濫用而出現體質改變,進而誘發躁鬱症的發作。

至於躁鬱症發作前是否有前兆?周亞欣醫師直言,「睡眠需求減少」是躁鬱症發作前兆中最可靠的客觀指標,個案會有滿滿能量、且靈感源源不絕的冒出,此時可能已達輕躁症標準,雖尚不影響社會生活功能,但要特別留意後續可能發展為躁症。值得注意的是,睡眠減少亦為躁症的誘發因子,一般人熬夜隔天會感覺極度疲憊,但有躁鬱症體質者會越熬越high,可能誘發躁症發作。

躁鬱症患者有病識感嗎?

周亞欣醫師分享臨床上看診經驗,躁鬱症個案初次發作時,若是屬於「鬱症」,會感到痛苦,有較大的機會主動求助或就醫,而該次就醫經常會被診斷為重鬱症,直到後續出現躁症或輕躁發作,才會發現其實是躁鬱症作祟。如果第一次躁鬱症發作時,屬於「躁症」,則通常是個案周邊的親友、家屬感到痛苦而希望個案就醫。

臨床上鮮少有個案能在初次發病時,就認知到自己是躁鬱症。周亞欣醫師坦言,即使就醫後經由醫師衛教說明,也不是所有個案及家屬,都能發展出病識感。病識感的成形,仰賴醫病合作與個案的自省能力,門診中若有個案能發展出病識感,醫師會感到欣慰。

躁鬱症如何診斷?躁鬱症有自我檢測量表嗎?

躁鬱症的診斷並不簡單,需由有經驗的醫師,先排除患者因為藥物和內分泌疾病等影響(像是安非他命可能導致類似躁症的狀態、甲狀腺低下症狀跟鬱症發作時雷同),且依據會談當下蒐集並評估個案精神狀態,佐以親朋好友的陳述,才能更準確地診斷。因此,有時單一次的會談,無法立即判斷個案是否罹患躁鬱症。

躁鬱症比較特別的是,躁症及鬱症分別有不同量表。其中,鬱症使用的量表,與憂鬱症會使用的量表相同;而躁症常用的量表「楊氏躁症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並非精神科醫師用以診斷躁症的量表,而是在患者已診斷為躁症後,醫師用來評估患者躁症嚴重度的量表。由於躁症發作時通常欠缺病識感,因此沒有具備信度、效度的自評量表可供民眾參考,建議若有疑慮,務必就醫診治。

躁鬱症怎麼治療?躁鬱症會好嗎?復發怎麼辦?

患者初次躁鬱症發作,常和投資失利、情感挫折或至親離世等壓力事件有關,經過治療可有效緩解。躁鬱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躁症或鬱症發作時期的「急性期(acute phase)」及躁症或鬱症緩解的「維持期(maintenance phase)」來看,兩者均以藥物治療為主,但維持期相較之下,用藥劑量較低、處方較單純。

  • 急性期:不論患者處於躁症或鬱症,通常會給予情緒穩定劑處方(如鋰鹽、帝拔癲、新型抗精神病劑等),有時給予單一處方即可,有時需處以多種藥物,均視個案情況而定。而面對病況較嚴重的患者,也會考慮住院的治療途徑。

  • 維持期:主要目標在於預防復發。除了藥物治療,另可輔以心理治療,增加患者壓力的辨識與因應策略、改善其病識感。在此時期,養成規律的作息和運動習慣,對於穩定神經系統亦至關重要。

周亞欣醫師提到,躁鬱症的預後良好,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能獲得不錯的控制。急性時期,可縮短每次發作的時間、減輕症狀或拉長穩定期間隔,讓患者更不易發作。然而,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藥物適合所有病患服用,且藥物濃度過低恐使療效不佳,濃度過高又可能出現更多副作用,因此服用部分藥物需要定期檢驗血中藥物濃度,並做出適當調整,以讓患者接受最合適的藥物治療。

你可能想進一步發問,躁鬱症會好嗎?是否可以根治?對此,周亞欣醫師釋疑,躁鬱症其實跟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可以視為慢性病,僅極少數情況特殊的個案停藥後不再復發,一般都會建議長期服藥以穩定病情。不過好消息是,目前躁鬱症有長效針劑可供選擇,患者只要定期回診施打即可,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周亞欣醫師強調,只要做到規律回診、用藥,大多數躁鬱症個案的生活可與常人無異,鼓勵患者不要放棄治療。

周亞欣醫師呼籲,臨床上最常見的躁鬱症復發原因,不外乎就是中斷治療(自行停藥),或是面臨生理、心理壓力;當躁鬱症復發,一定要盡速回診和醫師討論治療計畫、避開過度壓力,並確保穩定作息。周亞欣醫師示警,躁鬱症緩解後,倘若未能持續控制、預防,便有可能復發;反覆發作幾次後,就算沒有壓力事件發生,也可能復發,且嚴重度會加重、藥物療效會變差,甚至可能難以恢復病前功能。

我的家人有躁鬱症該怎麼幫他?家人有暴力傾向我又該怎麼辦?

患者躁鬱症發作時,周亞欣醫師建議,周遭親友首先能給予關心及支持,陪伴患者養成良好的治療與服藥習慣。在患者鬱症發作時期,「等待」很重要,越是迫切地希望患者的病情好轉,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在躁症發作時期,「順著毛摸」則是最大的相處原則,家屬和患者相處時應避免激烈衝突。此外,周亞欣醫師提醒,家屬的情緒穩定,對躁鬱症患者能提供很大的助益,也因此有部分家屬會選擇同時接受心理治療,讓自己心理狀態更強健穩定,這是非常棒的做法。

萬一發現家人有暴力傾向,無論他是否診斷有躁鬱症,周亞欣醫師建議,應以保護自己為優先,必要時可通報家暴、取得保護令。周亞欣醫師表示,雖然外界對於躁鬱症有很多「想像」,但維持期的躁鬱症個案,並不會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暴力傾向。如果躁鬱症患者是在躁症發作期間出現暴力傾向,可請警消協助送至有精神科服務的急診,評估是否符合精神科強制住院的標準。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