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好好玩】東引一線天 軍事遺跡鬼斧神工

記者陳怡璿/專題報導

位處東引島天王澳的左側岬角「一線天」,為聳峭的海蝕溝地形,兩岩壁垂直相鄰至相接,上接藍天、下通碧海,每當潮水灌入,底部海浪拍擊石塊,猶如萬馬奔騰之音,壯闊迴繞於岩壁間;兩座山崖間築有坑道,其中以水泥橋相連,過去為管制森嚴的軍事據點,直至民國108年才正式對外開放,民眾得以一窺其神秘面紗。

往天王澳據點的戰備壕溝沿著階梯而下,沿途能看見許多精神標語林立於壁面,展現過去曾為軍事管制區的濃厚戰地風情。壕溝終點處,映入眼簾即為兩側近乎相接的偉岸山壁,燦爛天光滲進兩壁之間的狹長縫隙,正是此地「一線天」美名由來。

「天縫聆濤」 氣勢磅礴

向山壁右前方望去,醒目的「天縫聆濤」大字呈現眼前,為民國61年時任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蒞臨東引巡視時所題,屹 立於高聳岩壁上,具有遠戍前線的英勇之感,伴隨下方洶湧浪濤拍岸的磅礴氣勢,頗有男兒征戰沙場的豪情壯志,與壁立千仞的光景相輝映,建構出「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沙場情懷。

走進坑道內部,上方布滿密密麻麻的尖刺,是用來削減火砲發射聲響的消音錐,以達到良好隱、掩蔽效果。此外,坑道內更能見到大大小小的步槍、火砲射口,是當年駐守此地官兵捍衛疆域的鐵證。島上「忠肝如鐵石,義膽干雲天,驃騎躍中原,悍氣壯山河」的標語,以「忠義驃悍」展現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早期反共救國軍部隊,其衛戍疆域、愛國赤忱的精神標竿。

艱鉅工法 令人驚嘆

此外,坑道內部的「庫房」,安放油料、彈藥、糧秣及衛材等補給物資,充分展現官兵運用有限空間以滿足戰備物資存量的巧思。往深處走去,即能看見連接兩處山壁之間的水泥橋,站在橋上不僅能切身感受浪濤拍岸的震撼,更感佩官兵於兩壁之間搭橋的工法,鬼斧神工,令人驚嘆。

順著水泥橋向山壁另一側坑道走去,右側以木板搭建的隔間,是官兵用以解決生理需求的野戰廁所,而隨處可見的燈罩、火把,更能想見官兵駐守期間所歷經的艱辛歲月。走出坑道,一望無際的藍天碧海盡收眼底,來往旅客紛紛駐足,此際往左方坑道處的山壁望去,大大小小人工繪製的黑色方格,錯落於山壁之間,是欺敵用的偽裝射口,讓企圖進犯之敵無法捉摸官兵架設火炮的確切位置,進而鞏固海上堡壘的禦敵能量。

順著樓梯連接戰備壕溝回程的路上,更能看見凹凸有致的城垛,與相鄰的一線天坑道交相呼應,足見東引島與戰務緊密相連的歷史,這座島曾因戰務時期草木皆兵,如今觀光產業的興起,吸引國人紛紛前來一覽軍事遺跡的樣貌,即便當年於坑道內執行軍事任務的官兵已不復見,而國軍官兵矢志捍衛家園的使命,正如佇立在岸邊的崇山峻嶺,始終屹立不搖。

來訪旅客站在兩壁之間連結的水泥橋上,飽覽一線天美景。(記者陳怡璿攝)

「天縫聆濤」四字。為曾任參謀總長的賴名湯一級上將所題。(記者陳怡璿攝)

凹凸有致的城垛與布滿欺敵射口的山壁交相呼應,展現濃厚戰地風情。(記者陳怡璿攝)

錯落於山壁之間以人工繪製的黑色方格,是用以欺敵的偽裝工事。(記者陳怡璿攝)

穩固連結兩壁的水泥橋,展現官兵開山闢路的精湛技藝。(記者陳怡璿攝)

坑道上方密密麻麻的尖刺,是用於削弱火砲射擊聲響的消音錐。(記者陳怡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