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規無人機搶7500億商機,碳基科技拚上市靠「哪3招」?

台灣高性能軍規無人機大廠「碳基科技」,近期登錄興櫃,並爭取上櫃、上市,時機點與新政府的「五大信賴產業」不謀而合,他們看到什麼契機? 

去年榮登全球第50大軍工企業的中科院,在航空迷匯聚的台北航太展,將各款無人機一字排開,由輕至重,從400磅的翔隼、500磅的劍翔……,一直到超過9000磅的騰雲,科幻外型搶眼,博得現場許多鎂光燈的注目。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高性能軍規無人機的面世,全都離不開一家廠商碳基科技。 

碳基創辦人、董事總經理鍾文隆一生離不開翱翔藍天的飛行器製造。1985年,鍾文隆進入空軍的航發中心,並接連在中科院航空研究所、漢翔造飛機,歷經20餘年歲月的鍛鍊,化工專業出身的他,當時已是漢翔複材製造的Keyman,卻在這時選擇跳出穩定的舒適圈。 

「那時候,台灣沒人做無人機這個行業,連大疆都還沒有,我就已經投入了。」從漢翔離開後,鍾文隆曾短暫投入製作休閒用「單人座直升機」的事業,卻意外發現許多老同事私下都在玩無人機,深覺這個市場潛力無窮。沒多久,2007年鍾文隆就拉了這群「老技師們」成立碳基科技,正式進軍無人機市場。 

切進國防產業鏈三大因素

成立之初,正好碰上中科院發展軍用無人機,老東家找上鍾文隆協助翔隼無人機的零件製造、模具製造、機體組裝與型架設計,並在這個基礎上,一路和碳基「愈做愈大」,完成銳鳶一型、騰雲、劍翔、銳鳶二型……等各式國軍現役裝備。 

當初能順利切入神祕的國防產業鏈,除了投入時間點早之外,還有三大因素:品質、服務、時效性。「翔隼一型發展之初,其實中科院能信賴的就是老同事、老戰友,」鍾文隆20餘年的造飛機經歷,為他敲開軍工產業鏈大門,更使碳基成為台灣軍規無人機的「隱形冠軍」。 

「任何飛機在開發階段一定會修改,如果要硬梆梆照合約走下去,一定走不下去。」「飛機如果測試出現狀況,中科院一通電話打來,我們人馬上出發,晚上進駐花蓮,第二天就進廠維修。」談到與中科院的信賴關係,講話敦厚的鍾文隆,竟滔滔不絕談起自己的「心經」,更自傲碳基技術領先群雄,單就無人機部分,連全台最大的飛機製造商漢翔,「也未必能做得比我好。」 

不同於電子消費性產品,飛機的製造作業,是一種高度仰賴經驗、無法自動化的製程。一來,囿於單價較高,無法像電子消費品那樣,出貨量動輒以億計算;二來,內部結構的複雜性,也局限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常常一張設計藍圖過來,製造商就要去拆解結構、設計組裝的標準型架,思考數百個零件如何整合,「一個、一個必須要對得很準;一偏掉,這台無人機就不能飛。」 

「型架設計是一門學問,這是別人難跟我們比較的地方,」鍾文隆說,碳基經手的無人機組裝流程,每架都是自己寫出來的,數百個零件的組裝過程,中間只要錯了一個就是大麻煩,「可能一賠就是上百萬。」 

另外,無人機外殼的複合材料,製作過程也絲毫馬虎不得。貼在模具裡的一層層複合材料,必須要抽成真空狀態,成型後,還需經過超音波檢測,「避免零件暗藏孔洞,否則飛機飛行時產生的震動,就會將外殼震斷。」這些嚴格的製造程序,讓碳基成為業界唯一榮獲中科院「金質獎」的優良供應商。 

一切都要靠經驗,一個零件做不好,報廢率就會提高,特別是製作大型無人機所需的組裝、工程能力,「這絕對不是短期內可培養起來的能力。」 

俄烏戰爭後,無人機成為各國顯學,但與目前市面上充斥的「軍用商規」無人機相比,碳基擅長的「軍規」無人機,存在明顯的技術門檻。 

軍規無人機不能「有去無回」,並要具備一定的長期滯空、載彈需求,種種限制下,其機體的重量必須愈輕愈好,才能達成一個正面循環:機體材料愈輕、發動機就愈小、整體重量降低,可載更多彈藥與裝備升空。 

正是這樣的原因,軍規無人機必須選用高強度的複合材料,來降低整體重量,其他零件,例如鉚釘,也必須選用軍規規格,增加嚴苛環境下的耐用性。 

飛機的製造作業,高度仰賴技師經驗,不同批次的零組件形狀各不相同,製程很難完全自動化。碳基科技提供
飛機的製造作業,高度仰賴技師經驗,不同批次的零組件形狀各不相同,製程很難完全自動化。碳基科技提供

而碳基獨門的軍規無人機製造技術,除了讓它奪得中科院的生產訂單,鍾文隆透露,目前碳基也有為其他合作伙伴「代工」,並與全球市場積極接軌,逐步建立台灣碳纖維複材生態系。 

特別是用在這些高性能無人機的碳纖複材成為顯學,前瞻應用愈來愈多元,綠色能源材料,甚至低軌衛星等新興產品,都是擁有碳纖複材技術的碳基,未來切入市場的機會點。 

根據市場調查公司「Research Nester」推估,至2035年底,碳纖維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68億美元(約新台幣2180億),20232035年的複合年成長率,更達到8.5%。 

複合材料跟金屬材料相比,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對不同的受力方向,設計不同的強度。 

他介紹,一塊金屬對不同的受力方向,強度是一致的,且重量不可減輕。但對複合材料來說,這個強度可以設計,可以用更輕的重量,達成更強的強度,這對重量斤斤計較的航太經濟來說,至關重要。 

軍用無人機市場將逾7500億

另一方面,根據360iResearch的計算,2023年的軍用無人機市場規模達143.5億美元,預計2024年將153.4億美元,2030年將達235.7億美元(約新台幣7543億),複合年成長率為7.34%。台灣市場部分,預估2030年的產值,將在新台幣400億元以上。 

「無人機產業,我們一定是看好的,且很早就切進這個市場了,」看好未來的市場成長潛力,正是碳基逐漸向外界褪去神祕面紗,登錄興櫃,並爭取上櫃、上市的原因。 

鍾文隆認為,未來無人機最多的用戶,一定是各國的國防部門,「從這兩年就可以發現,單就軍事用途來說,(軍用無人機市場)已經擴得非常大了。」 

同時,隨著AI技術不斷演進,也擴大無人機在非軍事領域的潛力,應用面愈來愈廣。比如說,在深山中通訊中斷,搭載AI自動避障晶片的無人機,就可飛至目標區,成為一個通訊中繼站,掃除資訊迷霧,「將來應用面只會愈來愈大,不會變小。」 

他強調,台灣基礎扎實,期待政府能為產業送出更多「東風」,開出更多量能,如此一來,台灣的無人機必能在藍天白雲中,順風翱翔。 

碳基科技
成立時間:2007年
董事長:林振義
董事總經理兼創始人:鍾文隆
資本額:1.5億元
員工數:40人
定位:利基於航太碳纖製造、扎根軍用無人機、拓展更多ESG碳纖複材應用
營收:2022年5766.8萬元、2023年6990.8萬元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