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勤勞卻沒錢?從扎根到增值,人生財富布局要分6階段


【胡偉良(房地產專家)】編按:作者胡偉良畢業於台大土木工程系,爾後繼續攻讀商學、法學等跨領域學門。為品嘉建設關係企業創辦人,目前從事房地產生態系的建構。為了傳達正確、公正的理財與房地產知識,在工作之餘勤於寫作,在許多知名媒體露出,深得許多讀者喜愛。許多人都盼望財富增長卻事與願違,作者整理出耶魯大學學者的觀點,提供大家省思。

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勤勞但卻不富有呢?

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老師認為,這源於缺乏對國家的制度和經濟學的瞭解。

如果說在古代的君王時期,勤勞而不富有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國家體系限制了個人的發展。但是現在呢?

陳志武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財富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說到:「在國家體制不完善的時候,個體是很難崛起,因為多數只能靠勞動力創造價值。而已發展國家,卻可以透過無形資產創造價值。這兩者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是用幾何倍數來計算的。」

知識就是財富

但在當今知識付費時代,我們可以看見無數個出生普通的家庭,通過知識變現,創造了鉅額財富,這也是源於國家的制度之下。

所以,歷史王朝勤勞而不富有尚情有可原。但今天,如果你很勤勞卻不富有,那一定是你創造收入的方式不對,一定是你的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影響了你對於當下世界的認知,影響了你創造財富的能力。那怎麼辦呢?

安排你的財富一生

陳志武教授從經濟學的角度建議,你可以這樣安排你的一生。

如何才能提升創造財富的能力呢?

一、年輕時積累人力資本:人脈是財富的根本

一個就讀於哈佛商學院的學生,上學時候的收入跟普通人差不多,但畢業之後他的收入高於普通學校的畢業生數倍。學校真的這麼重要嗎?俗話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你不把自己貼上千里馬的標籤,又如何吸引來伯樂呢?況且伯樂又那麼少。

所以,上好的大學真的很重要。當然也不是唯一出路,沒能上好大學的,可以後期通過努力提升學識,在某個領域做到超過90%的人,那你獲得的人脈一定不會差。

無論在哪裡,人脈和資源都傾向於頂尖人才。就如冠軍和亞軍雖然只是一步之遙,資源配比卻天壤之別,這就是冠軍思維。

所以,要懷抱利他的價值觀,積極主動,多做領導者,少做參與者,刻意積累人脈。

二、職業初期創造自我價值:超越90%的人

2009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一夜間倒閉了很多奢侈品代工廠,廠裡的工人自然都失業了。代工廠是以勞動價值創造財富的模式;而工人的收入模式自然也是以勞動創造價值。但奢侈品的品牌主就不同了,屬於無形財富創造價值,擁有絕對掌控權。

很多人在開始上班的時候,都會用收入多寡來選擇工作,甚至有些用工作環境和離家距離來做為選擇工作的衡量條件。但無論怎麼選擇,也就是多幾千少幾千的差距,都屬於勞動創造價值模式。

勞動創造價值有多慘呢?就好像一個汲汲營營的上班一族,典型的勤勞而不富有。

但大部分人都無法避免這個過程,因為要生存啊,即便知道自己的時間是賤賣,作為弱勢群體也只能委屈求全,那這個階段應該怎麼過呢?

在勞動創造價值時期,除本職工作外,一定要提升自我價值,選擇一個領域深挖成為專家,建立個人品牌價值標籤,日子就會好過的多。

三、職業中期把東西變成金錢:把人力和價值轉換金融資本

讀書時期積累的人力資本,和職業初期你努力提升的自我價值,通過工作或者創業,把他們轉換為金融資本,進入無形財富創造價值時期。

什麼是無形財富創造價值呢?比如,奢侈品代工廠就是勞動創造價值的典型代表,做得再好,成果卻未必是你的。而奢侈品就屬於無形財富創造價值的代表,品牌的價值高於產品本身價值。

對於企業是這樣,個人也是如此。你的個人品牌價值,要遠高於你的勞動價值,沒有個人品牌的襯托,你一個小時可能值幾百元。反之,有了品牌的襯托,你一小時可能是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

例如巴菲特一頓中飯的時間,價值上億元,是巴菲特先生的勞動價值嗎?不,是巴菲特先生的個人品牌價值,這就是無形財富創造價值的力量。那對於普通人而言,如何把人力資本和自身價值轉換為金融資本呢?

提升自身價值曝光率。如今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你要會行銷,要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你能把一件事做到超越90%的人,因為人是產生價值的根本。

比如一個人一年讀了365本書,寫了365篇書評,但卻是悶頭苦幹,沒有太多人知道。那這個人的品牌標籤就無法產生價值。所以他應該通過各種管道,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這個人在閱讀寫作上能超過90%的人,自然就會吸引大量的財富和資源。

年輕時是最沒錢的時候,但卻是最需要花錢的時候,下一頁告訴你,人生的下半場要如何運用資本


四、跟未來的自己借錢:把未來財富變成今天奮鬥的資本

陳志武教授在《財富邏輯1: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提到:「把未來財富轉換成為今天的資本的能力,是一種超前的創造財富邏輯思維。」什麼意思呢?

年輕時是最沒錢的時候,但卻是最需要花錢的時候,要戀愛、結婚、養孩子、買房子車子等等。到老了反而對於金錢的需求沒那麼多了,所以我們就會跟銀行貸款來買房買車,這種就叫做把未來的財富轉換為今天的資本。

還有一種情況也叫做把未來財富轉換為今天資本,就是很多人刷信用卡、向他人借貸。把借來的資本花在享樂上,這是非常不智的。要花在提升你的品牌價值和無形財富生產上。

什麼時候可以跟未來自己借錢,把未來財富當做今天奮鬥的資本呢?你需要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去驗證和實踐你的個人品牌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匹配度高就可以全職投入。

全職投入可能會前期收入較少,所以需要未來財富來做為你的生活保障,但一定要謹記先驗證後行動。

五、不惑之年建立投資組合式收入系統:把你的財富轉換為複利效應資產模式

當你有了一些財富的時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財富轉換為金融資本,創造被動收入系統。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就是你需要把勞動性收入,轉換為投資組合性收入,什麼意思呢?

你需要學會投資,需要像巴菲特那樣賺錢。但並不是讓你單純的去炒股,大多數人對於炒股投資的概念就是,從股票市場跟著感覺選一隻股票,最後便宜都被莊家拿走。

你知道巴菲特是如何選擇股票的嗎?從行業考察,到企業考察,再到企業的CEO和企業文化,以及企業的盈利模式、財富報表等多項研究分析,才得出這家企業投資的安全空間,和獲利預估。

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這家企業的股票。即便這樣,巴菲特也不是能保證他所有投資都成功的,總有偶爾的失策,但90%左右都是成功的。

普通人如何把財富轉換為金融資本呢?一是定投,定投可以產生複利效應,掌握定投技巧,幾年就可以把你的資產翻幾番。二是投資,如果你沒有經驗,就去購買哪些跟經濟發展趨勢同步企業的股票,比如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龍頭企業。三是用你輸得起的錢投資專案,即做投資人,扶持創業的人,但在投資前你需要學習和建立跟投資相關的知識體系。

六、安享晚年,貢獻自我價值:能力範圍內對社會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什麼是為社會做貢獻?比如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能力甚至幫助貧困地區和國家,這些都是為了提升一個人的德。俗話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企業家一定要去提升企業的德和個人的德,方能厚德載物。

把未來的財富變成今天的資本,創造美好未來

在當下這個時代的制度下,今日財富和未來的財富之間的距離縮短了,甚至沒有了距離。未來財富通過某種手段和管道,可以變成今天的資本,讓年輕人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能借到錢,為自己的未來去奮鬥,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有人說當下這是最好的時代,你成功了就可以長期持續收穫自己的勞動果實;但如果你失敗呢,可能你就會成為勤勞而不富有的人。

找方法、勤實踐才能獲得財富

很多人渴望財富,追求財富,卻很少有人去學習如何獲得財富。只停留在羨慕或者本分勤勞的朝九晚五之中安於現狀,不敢有夢想或有夢不敢追,我想這才是當下勤勞而不富有的根本原因。

作者胡偉良簡介:

畢業於台大土木工程系,之後再繼續攻讀商學、法學等跨領域學門。為品嘉建設關係企業創辦人(Since 1987),目前從事房地產生態系的建構。

本文獲得「胡偉良」本人授權刊載, 原文連結


原文引自:勤勞一輩子卻不富有?6階段從扎根到增值,賺錢不再汲汲營營

延伸閱讀: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