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面臨2大挑戰 專家籲擺脫補貼政策、致力農業轉型

新任內閣人事第5場發布會23日舉行,準行政院長卓榮泰(左起)與準農業部長陳駿季握手致意。(范揚光攝)
新任內閣人事第5場發布會23日舉行,準行政院長卓榮泰(左起)與準農業部長陳駿季握手致意。(范揚光攝)

農業部長由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真除,農業專家認為,農業部應擺脫過去的補貼政策及傳統農業思維,致力將台灣農業從「生產型農業」轉型升級為「供應鏈型農業」及「生命科學型農業」,提高農業附加價值,增加就業機會,否則將難以面對未來的挑戰,包含《國土計畫法》框列過多農地、稻穀公糧收購價格是否提高等爭議。

針對陳駿季接任農業部長,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系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陳駿季接任代理部長一職,處理補貼進口雞蛋爭議得宜,是較能以專業、實際解決問題的人選,新政府讓陳駿季正式接任部長,代表欲穩定農業發展情勢,避免農政失能的惡化。

不過他指出,陳駿季是農藝專家,仍依循「生產型農業」的傳統思維看待農業。台灣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農業不只面臨農業勞動力流失問題,也需要面臨來自國內製造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搶水與搶地的壓力,導致工資上漲,農地價格飆漲,無法與國外的農產品競爭。尤其在農地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台灣應從生產型的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成供應鏈型農業及生命科學型農業,逐漸釋出農地及水資源給國內製造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

徐世勳舉例,現在日本、荷蘭、以色列、新加坡等先進國家主要研發種苗、花苞、冷鏈、農機具、倉儲、物流等,透過上述供應鏈節點,創造農業附加價值,生命科學型農業則利用基因科技生產農畜產品,都相較台灣的生產型農業,能獲得更高的所得及就業。例如荷蘭不出口一整株鬱金香,改為輸出鬱金香花苞;新加坡透過實驗室培養雞肉,免除動物倫理、雞隻飼養等問題。

他強調,農業部的傳統觀念,將難以應付未來艱鉅的挑戰,包含明年即將上路的《國土計畫法》,將74至81萬公頃土地畫為農地,是高達我國可使用土地的7成,但現在台灣經濟發展蓬勃,真的需要這麼多農地嗎?建議農業部應著手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為供應鏈型農業、生命科學型農業,以減少農地使用,釋出農地給各行各業、及老百姓滿足「食衣住行育樂」基本生活的土地需求。

另外,徐世勳也指出,根據農業相關統計,平均每戶「農家所得」每年約110萬,但僅有不到2成來自「務農所得」,有高達8成來自「農外所得」,政府不應再調升稻穀公糧收購價格,更不該繼續採用補貼的方式提高農家的「農業所得」,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而是透過農業轉型,活絡經濟,進一步提高農家的「農外所得」,讓每戶「農家所得」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