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永續、共好的消費方式 讓台北市成為華文地區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追求永續、共好的消費方式-瑞士的普羅民生經驗 改變消費觀念,讓台北市成為華文地區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讀者蔡宗雄投書) 2017/9/29 在國人普遍追求買到最便宜、最低價的生活價值信念中,反思歐洲國家特別是瑞士每人年均32.75瑞郎的消費額,是全球公平貿易商品最大的消費國,瑞士人為什麼願意購買售價較貴,但有公平貿易認證的商品呢? 瑞士人相信,改變日常生活中的購買行為及觀念,即可改變社會,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產地共好,避免因為國際間貿易體系不平等的狀況產生對生產者的剝削及不平等對待。消費過程除了商品表象,從生產到消費端,過程中合理的利潤、品質掌控及避免不公平對待等,是每一個公民應該追求的價值。 筆者近期到訪瑞士,發現遊客幾乎不會錯過的兩大平價超市Migros和Coop,無論在著名冰河快車的終點站策馬特(Zermatt)或是少女峰周邊的小聚落都找得到,其架上陳列了咖啡、茶、米、香蕉、芒果、可可、棉花、糖、蜂蜜、果汁、堅果、新鮮水果、奎寧、藥草、香料、紅酒及足球等各種生活常用產品,這些商品並非最便宜的,但都貼有公平貿易認證標籤(如圖示)。 歐洲的公平貿易概念與「全球化」同時發展,最早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當初為了反對國際間貿易體系不平等的現象,並為保護開發中國家的生產者免於遭受剝削,以保障生產者們在商品買賣過程能得到公平的報酬,而與傳統貿易有所區別。近10幾年來,美國及歐洲等已開發國家的公平貿易發展已趨成熟,日本九州熊本市也早在 2011年取得亞洲第1個、全球第1,000個公平貿易城市,現今世界各國城市陸續推動公平貿易事務,期以透明與互相尊重的貿易夥伴關係,推動永續與道德的發展體系,促成更平等的國際貿易。 反觀台北是否能成為華文地區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依據國際組織官方網站,申請公平貿易城市須具備下列五項指標: 一、商店要販售公平貿易商品 二、辦公地點要使用公平貿易商品 三、媒體報導及民眾支持公平貿易觀念 四、成立推動公平貿易的組織 五、市議會通過公開支持公平貿易觀念 筆者初步統計台北市目前約有50處店家販售公平貿易商品、52家咖啡館提供公平貿易飲品,另google台灣辦公室、中國人壽等相關國際大型企業率先響應,全台目前約有80多家公司行號響應加入公平貿易茶水間行列。此外於99年6月18日民間已成立推動公平貿易之專責組織-「台灣公平貿易推廣協會」,並於104年10月正式成為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台灣分會,與國際接軌共同推動全球農業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台北市也於105年4月22日公告「臺北市小農市集輔導作業要點」,提供自由貿易市場平台,以行銷並推廣在地農作物,透過公平貿易原則結合在地食材,從制度面輔導生產者建立生產履歷,創造就業機會與農產銷售;並同步於家樂福內湖店設立公平貿易示範專區,推廣公平貿易商品。民眾也可以由市政府網站連結公平貿易協會-公平貿易產品「Where to buy」專區,認識公平貿易標籤,更可查詢公平貿易商品的販售地點,使每一筆消費更有選擇。 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公、私部門的資源以共同推廣公平貿易,民眾參與、媒體認同報導,及落實強化市民的認知與支持是相當重要的工作;最後有關議會支持的部分,經查詢台北市議會網站,台北市已於106年6月21日二讀通過支持台北市成為公平貿易城市。目前台北市也已向國際公平貿易組織遞件申請,待後續通過國際組織的審查後,希望台北市能儘速加入國際城市的行列,並學習歐洲瑞士等國家的經驗,融入常民生活成為華文地區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進而帶動其他華文地區各城市共同邁進,透過普羅消費行為的改變影響公民的生活態度,以追求永續、共好的價值定位,避免因剝削、惡質的黑心生產文化,而陷入最大獲利的惡性消費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