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蔡坤煌醫師的照片 看到淡水小鎮的過去
蔡坤煌在攝影展海報前留影。(圖片來源/新北市文化授權轉載,下同)
採訪撰文/游姿穎
攝影/王弼正
淡水老照片拍攝者/蔡坤煌
攝影作品影像提供/蔡葉偉
創作者介紹
蔡坤煌(1922 ~ 1994)
醫師、攝影家。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彰化二水,二水公學校畢業後,至士林熱帶醫學研究所(今臺大公共衛生系所)研讀傳染病防治醫學,光復後取得醫師執照,奉派到淡水鎮衛生所當主任兼醫師,在衛生所服務至1973 年退休後仍持續開設診所治病,老一輩的淡水鄉親都稱呼他為「衛生蔡」。
熱愛攝影,行醫期間透過相機保存淡水小鎮50 至70 年代的純樸美好,如今這些影像成為許多淡水人的回憶,更是珍貴的史料。蔡坤煌與淡水同好成立「滬尾攝影學會」,並擔任該會創會及第二、三屆理事長,之後擔任臺灣省攝影學會理事長,以及各大攝影學會理事與影展主席等。其作品收錄於《過鏡千帆看淡水:淡水藝文中心三週年特展》。
受訪者介紹
蔡葉偉
蔡坤煌之子,曾任淡水鎮長、區長與新北市議員,現為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國花葉金枝紀念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美國明尼蘇達州聖瑪琍大學教育博士,1982 年創辦國花幼兒園。擔任公職期間,大力推動淡水的教育及文化建設。退休後,致力透過數位修復保存父親珍貴的攝影作品。
義大利攝影家馬里奧.賈科梅利曾說過:「每一個影像是一個瞬間,每一個瞬間就像一次呼吸,前一次呼吸不會比後一次呼吸重要,是所有呼吸的連續造成了生命。」當快門落下,影中的人事物就此被留了下來,剎那即永恆。
將父親蔡坤煌作品完整典藏與修復,是蔡葉偉退休後的志業。
如同攝影師蔡坤煌的照片,一幀幀記錄下五○到七○年代淡水的自然美景與人文風光,農村、山海、廟宇、百工百業與民俗慶典,就像一部淡水的影像史,見證小鎮的興盛起落,還有那些逐漸消逝的生活時光;而無意間用鏡頭凝結住的表情與氛圍,更是屬於淡水人心中最珍貴的記憶與情感。
追尋蔡坤煌的創作源起,勢必得回到他熱愛的土地淡水。出生於日治大正年間的彰化二水,蔡坤煌本業是懸壼濟世的醫師,1947 年來到淡水衛生所擔任主任,在當時衛生與防疫觀念不普及的年代,衛生所就是當地的醫療中心,許多淡水家庭一家三代都曾給蔡坤煌看過病;視病如親、熱心公益的他,老一輩的淡水人總喚他作「衛生蔡」。在衛生所任職25 年後退休,蔡坤煌依舊持續在當地開設診所,幾乎一生都佇在淡水為鄉親服務。
觀景窗下凝結淡水之美
看著父親拍攝的照片回憶淡水舊日風情,身為老淡水人的蔡葉偉總能如數家珍。
談到父親與淡水的羈絆,他的次子同時也是前新北市議員蔡葉偉回憶,父親一生可說是奉獻給了淡水。他猶記小時候,父親總是忙碌奔波,只要病人有需要,無論路途多偏遠,總會不辭辛勞騎著su-kù-tà(速可達)出門「往診」。「淡水範圍很大,有70.69 多平方公里,且大部分是丘陵,道路彎來彎去,交通並不便利。但每當電話一響,父親還是會匆匆忙忙趕到病人家中看診,或是跟著里長到鎮上過世的人家會勘相驗,而他隨身攜帶的相機就是他工作紀錄的工具。」
在蔡葉偉記憶中,家中的地下室是父親的暗房,每當九點多門診結束後,父親就會到地下室沖底片。小時候他經常跟前跟後,看著父親拍照也學習攝影。在那個年代拍照很燒錢,蔡坤煌因為工作關係必須隨時帶著相機記錄,但也因此有機會在空暇時將出診沿途經過的梯田、淡水港、建築等美景拍攝下來。
蔡議員使用工具除去底片灰塵水分。
或許是拍出了興趣,蔡坤煌便與淡水的攝影同好成立「滬尾攝影學會」,不時舉辦攝影活動,致力於推廣記錄淡水風貌。之後更多次擔任臺灣攝影學會理事長,機緣之下,與攝影大師郎靜山成為忘年之交,彼此惺惺相惜。蔡葉偉說:「記得每次只要父親去探望朗老,就一定會帶一罐『合力他命』給他保養身體。」
六○、七○年代蔡坤煌逐漸展現其在攝影界的影響力,不僅曾榮獲中國攝影學會榮譽博學會士、美國紐約攝影學會博學會士等,也曾應邀至中國泉州華光攝影職業學校(今華光攝影與電影技術學院)參訪交流及捐贈課桌椅,時至今日,該校還成立「蔡坤煌館」展示其作品作為紀念。蔡葉偉有感地說:「原來一張照片,不只是記錄當時當代的文化與記憶,更是具有跨越時空的影響力。」
「淡水地景和觀音山」,捕捉50 年代小鎮的純樸風貌。
蔡坤煌拍攝題材以紀實題材為多,在這些眾多的黑白照片中,最知名的莫過於「觀音山麓」系列,淡水的梯田、觀音山與被稻田環繞的淡江大學,那些如今已不復見的風景,都是老淡水人歷歷在目的回憶。除了純樸的自然風光,當然也少不了舊時生活的況味,挑著扁擔農夫、做著竹簍編織的老人,或是翻攪著蒸騰大鍋熬煮「四破魚(即長身圓鰺)」的工人們;而淡水的傳統節慶「五月節」也在蔡坤煌的鏡頭下一一重現。例如,一張陣頭及報馬仔在當時的「大街」中正路遶境的照片,不僅記錄當時熱鬧滾滾的迎神賽會,也無意中捕捉到淡水老字號三協成餅店當年的樣貌。
「煮魚」,當時漁夫捕獲四破魚後,隨即用鹽水煮熟再交由魚販販賣。
蔡醫師攝影出版品。
獻給故鄉的情書
1994 年蔡坤煌因火災意外離世後,家人搶救出他的攝影作品約莫七千多張,這些龐大且珍貴的老照片,蔡葉偉這些年持續整理分類,也曾舉辦過攝影展,如「過鏡千帆看淡水:淡水藝文中心三週年特展」、「心所傾慕,阮疼的淡水─蔡坤煌醫師鏡頭下的淡水」等,甚至還無償將部分作品捐給淡水古蹟博物館作為數位典藏,讓更多人得以回味淡水的舊日情懷。
整理父親照片是蔡葉偉每日的例行公事,追求完美的他,總是會逐格細心精選欲數位保存的照片。
蔡坤煌的作品反映小鎮消逝的人生場景與歲月光影,如同打開一條通往記憶的淡江大橋,承載著淡水人甚或是臺灣人的集體記憶。蔡葉偉表示,曾經有位到日本念書的淡水遊子,因為從網路上看到這些故鄉的舊照片心生掛念,跨海寫了封email 給他,非常希望能將圖片授權給他下載留存、分享與日本友人。這讓蔡葉偉深獲啟發,同時也更加堅定信念要將父親的作品完整保存下來。
在過去自用車和民營公車尚未普及的年代,公路局是淡水民眾往來交通唯一的依賴。
從淡水水碓子俯瞰下街,左側一排樹林現在是淡江大學的運動場,山下聚落中最高的一棟是一信大樓。
而在舉辦展覽期間,蔡葉偉也從許多鄉親身上得到共鳴與力量,許多人在照片中無意瞥見了自己的家人或是當年的老家,而默默流下感動的淚水,這種共情是他沒想過的。「我父親當時只是用看自己的家鄉的角度按下快門,但這些影像卻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地深刻影響著後人。」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父親的作品,同時為淡水的歷史留下紀錄,這三十年來蔡葉偉一直持續整理保存那些因為火災導致狀況不佳的照片,希望有朝一日能呈現在世人面前。
「我現在進行的,都是受損比較嚴重的底片,你看,我才稍微輕輕一碰就裂了,所以必須要很小心地拿出來,然後再放到看片器裡檢視畫面、再掃描到電腦保存影像,還要分類與寫下照片的背景。」他笑說這樣土法煉鋼的方式,一天最多只能完成三張照片。
淡水五月節清水祖師遶境,一年一度的大拜拜自然不會錯過淡水鎮上最重要的老街(中正路),畫面裡還帶到淡水知名老店三協成餅店過去的樣貌。
趕赴淡江中學考試的學生,在大霧中依舊勤奮地拿起書本來讀。
在外人眼裡是像是陶侃搬磚,明明可以交由外人處理、不必親力親為,但或許對現在已經高齡70 歲的蔡葉偉來說,每天看著、摸著父親留下來的照片,不僅是一種追憶,更像是跨越了時空,與父親一起攜手完成這部獻給家鄉——淡水的作品。
淡水古蹟博物館- 數位博物館
為推動博物館數位發展,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轄下的淡水古蹟博物館,特別挑選具有代表性與經典性之館藏文物、老照片與出版品,進行數位典藏,讓民眾透過官網便可以輕鬆欣賞品味,其中便收錄蔡醫師拍攝的淡水鄉村與人文風貌。欲觀看更多蔡坤煌作品,可以至「淡水古蹟博物館」網站點選「數位博物館」欣賞。
熱愛拍照的蔡坤煌經常帶著家人至郊外旅遊、拍照,也留下與兒子蔡葉偉的合影。
相機不離身的蔡坤煌,在忙碌醫務及外出往診之間,記錄下淡水早期許多影像,不僅是當地人的回憶更是珍貴的典藏史料。
採訪後記
採訪當天飄著細雨,撐傘依約來到淡水的國花幼兒園找蔡葉偉議員訪談,原來在踏入公職之前,他是幼教老師兼幼稚園負責人,難怪和一般政治人物氣質不同,多了一份平易近人的親切。或許是受到父親啟發,雖然後半生跨足政治,卻與父親一樣心繫教育文化,每年在淡水舉辦的國際環境藝術節就是在他擔任鎮、區長任內大力推動的。而他對淡水的情感,反映在鎮長時期幫助曾經居住在淡水的灣生回臺尋根,甚至找到當時的出生證明,讓他們感動不已。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更多信傳媒報導
海洋、水果、甜點主題公園玩不膩 海線兒童公園放電去!
Netflix影集《鍍金狂戀》相差30歲的母子戀 有真愛嗎?
碳費打折再打折 真的會達到減碳目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