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美麗的錯誤

工商時報【于國欽】 鄭愁予《錯誤》一詩:「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馬蹄聲由遠而近,讓思婦以為遠行的丈夫回來了,但隨著馬蹄聲又由近而遠,才明白這是誤會。 這是鄭愁予的名作《錯誤》,這是個美麗的錯誤,然而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專家把基本定義弄錯了,還可以侃侃而談,甚至得出結論,這就不是美麗的錯誤了。 以各界關注的薪資來說,薪資是指受僱者自僱主所拿到的報酬,但近日卻有人誤解薪資是就業者的收入。事實上,就業者並不等於受僱者,以今年六月而言,台灣1,142萬名就業者中,除了有907萬名受僱者,還有僱主、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等三類。 受僱者的報酬稱為薪水,老闆或自營作業者所賺的錢則稱為收入,因此當我們說上半年國人每月「經常性薪資」40,745元,當然不包括老闆和自營作業者。那這個40,745元有沒有包括公務員?公務員不也是受僱者嗎?主計總處的薪資調查只查工業與服務業,不含政府部門、學校及研究機構,但包括四十多萬名產業外勞,因此六月薪資調查裡的受僱人數是低於全體受僱者的。 由此可知,若這些定義沒弄清楚,接下去還要談名目薪資、實質薪資、非薪資報酬、經常性薪資、非經常性薪資,一定會出現張飛打岳飛的情況,這也是今年以來薪資論戰一片混亂,不知所云的原因。 不只薪資定義經常被誤解,投資也常被誤解,過去經濟部為追蹤投資進展,都會彙整重大民間投資統計,有一年這個數字表現的非常好,詎料主計處一公布,民間投資竟不如預期,這讓部長百思不解,其原因就在於經濟部列管的投資有很大一筆錢是用來買土地,但國民所得統計的投資是不含土地交易的,尋常思維要買土地才能建廠,廠蓋好了才能把設備搬進去,少了土地,數字自然會差很多。 還有,隨著政府年年擴大支出,又為討好民眾經常減稅,因此債務愈積愈多,預算平衡根本不可能達到,但為彰顯施政績效,執政者總會說我在某年、某年決算平衡了,例如2006年乍看之下真的沒有赤字,但再加上特別預算這本帳,短絀仍近千億。我們政府除了有年度預算這本帳,還有特別預算、非營業基金這兩本帳,沒有全數攤在陽光下所以為的財政平衡,也是錯誤的。 再如近年川普最喜歡提的貿易赤字這件事,以2016年而言,美國估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近3,500億美元,但大陸海關估僅2,500億美元,許多人認為大陸的數字不可靠。 然而,只要了解海關統計者都明白,這是離岸價格(FOB)、到岸價格(CIF)估算基礎不同所出現的誤差,我們過去與美國交涉時也碰到同樣狀況,美國誇大貿易赤字已行之有年。 這世界容易誤解的概念太多,若不加以釐清,我們每天都會在錯誤的理解裡做一些無謂的爭辯,甚至造成社會混亂,而這樣的爭辯只是錯上加錯,徒然浪費生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