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不怕死的人領導台灣,我們能不怕死嗎?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如果不以「中」廢言,則中國古代哲人有些金玉良言頗有啟發性,不無參考價值。

「孟子」一書裡有這樣的記載: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燻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大國對待小國,要心胸寬厚,不可仗勢凌人,予取予求;小國對待大國,要機靈圓熟,不可魯莽滅裂,自速其禍。

這個道理正如《韓非子》所言:「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莊子》也講了一個故事:趙惠文王好鬥劍,門下劍士三千多人,日夜比武,死傷無數,荒廢政事。太子悝請求莊子來勸說。莊子譏諷趙惠文王用的是「庶人劍」。不如「天子之劍」,用諸國領土鑄成,可鎮撫諸侯,一統天下;也不如「諸侯之劍」,用國家豪傑和賢良鑄成,可使諸侯賓服,天下安定。至於「庶人之劍」,用之者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舉止粗魯,互相刺殺,跟鬥雞沒有分別。趙王聞之,三月未出宮門接見劍士,自此一心治理國家。

好一個「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

這個描繪讓人聯想起賴清德要黨籍立委「反守為攻」、彷彿看見他會見將官時訓示眾將的模樣,又看到他與花蓮縣長徐榛蔚爭論撤離人數的樣態,也看到他宣稱「要靠實力確保和平」,並台灣「絕對不可能簽和平協議」的面容。我們更聯想起他召開歷史性、全社會的「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堅決表示要在全台一千個教會打造諾亞方舟,以防中共武力犯台的「洪水」,而且要培養四十萬「可恃民力」,訓練他們達到「具有中等強度值勤能量」,以備「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

國人多反對投降主義,也不苟同失敗主義,不否定台灣必須備戰,但也多認為國家領導人必須認清現實,務實應對,不能暴虎馮河,而且「避戰」和「備戰」必須使出同等心力,不能猛踩對岸紅線,時時以語言挑釁,做出不惜一戰的姿態,否則反將引戰。

說到實力,各種數據顯示,台灣跟大陸軍事實力差距越來越大,中國大陸與美國差距越來越小,台灣所能憑藉的「實力」,無非是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與力量,而且在危急狀態下,「理念相同國家」必須出兵協防,才有捍衛台灣實際功效,而不能像對待烏克蘭一樣,只提供武器與金援,讓烏克蘭被打到稀巴爛才謀求停火。

今日台灣,夾在美中兩強地緣政治拚搏之間,固然無法左右逢源,但若完全偏倚一方,必定招引另一方敵視而更使處境危險;強鬥到底,不無可能成為另一個烏克蘭。

賴清德為實踐台獨意念,一面倒向美國,自甘做其戰略運用的棋子,而且不斷以言詞挑釁強鄰,這難道是正確的實力運用邏輯?美國究竟協防台灣到什麼地步?賴清德到底構建了哪些「實力」?憑什麼宣稱「絕不簽和平協議」?對於避戰是否已不屑一顧?這些實際問題都是以小事大者不能不面對與深思的問題,否則就是「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只會「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終究無法玉成美夢。

台海和平與台灣安全是全體台灣民眾的共同課題。賴清德只憑百分之四十選票當選總統,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少數黨,憑什麼把他個人理念強加於全體國人之上?憑什麼將一黨意志擴大之成為全台意志?

賴總統發出「要靠實力確保和平」豪語次日,中共解放軍向太平洋海域發射一枚洲際彈道飛彈,公開宣示中國有決心也有能力粉碎外力介入與干預,並且其力足可拒止美軍介入,可確保所宣稱的確保主權與領土完整。這樣所展現的實力與決心,美國可能都要敬畏三分,或許只有賴清德「啥咪攏不驚」。

畢竟,共軍已有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潛艦、航母,其戰略轟炸機可搭載核子彈頭,具有三位一體核打擊的威懾效果。中國現有的東風-41、巨浪3型洲際彈道飛彈,打擊範圍足可涵蓋美國東岸。而且,川普說的也沒有錯,美國距離台灣四千英里,中國距離台灣只有一百英里,美國要防衛台灣很難。我們還能把美國當作完全靠得住的保護傘嗎?

台灣在軍事上面對難以招架的外在威脅,內憂則是越來越嚴重。尤其民進黨政府八年多來不能善處兩岸關係,以致於台海局勢陷入兵凶戰危邊緣,由於適齡民眾紛紛想要避開風險,所以連年志願役都招不足,志願役人數創下近年新低,而且國軍志願役正掀起大退潮,多數戰鬥部隊編現比都低於八成。這個情況令人懷疑賴清德政府「以實力求和平」的底氣從何而來?

他宣稱要在全台徵召四十萬民力,投入社會防衛,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更讓人感到台灣兵源短缺的嚴重問題。現在台灣向美國購買的武器多所延宕,有些已不管用;更糟糕的是,連接下武器去使用的人力都不足,反而一副好勇鬥狠態勢,如何能明有危殆偏向危殆行?

以台灣的有限實力與美國的精明算計,要跟中國大陸鬥,不容易常保不輸,付出慘重代價在所難免。

台灣對應中國大陸的統一壓力,蘇起教授歸納出,台灣的路數不外鬥、和、拖三途。「拖」就是國防部長顧立雄講的,「讓中共軍事冒進時間遞延」,這是無奈的選擇,但比較符合切實。至於「和」,就是盡其可能的避戰,這個選項已被賴清德否定。

賴清德義無反顧地選擇「鬥」,但沒有充分可恃的實力支撐,令人擔心可能把台灣「烏克蘭化」,鬥到粉身碎骨,最後還可能被盟友放棄,因為盟邦沒法長時期盡力相挺,挺到後來,出現「你太重,我背不動」的疲態。

賴清德總統「鬥中」勇氣十足。一個不怕死的領導人究竟是國家之福還是禍,未必事發之前就說得準。如果大部分民眾遇事還不怕死,而且有外力可恃,足可臣服敵人,或許在付出重大代價之後還可倖存。怕的是多數人怕死,而且外力不可恃,沒有把握鬥得贏,那就只能好好尋求避戰之道了。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