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中英街/梁征

梁征

中英街,是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到4米的一條狹窄而又獨特的街道,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北區交界處,背靠梧桐山,南臨大鵬灣,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而成,原名“鷺鶿徑”。它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而聞名於世,因是中國領土,卻由英軍於1899年強行租借,由此得名。

如今的中英街有八百多米長,有步行街、環城路、海傍街、橫頭街、碧海路等5條街道與道路,主要建築有入口廣場、入口處建築、騎樓、街道轉角處建築、轉角廣場、榕樹林蔭道、回歸廣場、天後宮廣場、濱海觀景道、中英街標誌塔公園、海濱綠水長廊和中英街雕塑牆。

行走在中英街有種異域風情的獨特感受,兩邊的商鋪一個挨著一個,香煙、茶葉、手錶、項鏈、化妝品、糖果、乳製品等商品琳琅滿目,品種繁多。在這裏,遊覽購物的,拍照錄影的人群比肩接踵,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每個商鋪的主人都會笑臉相迎,不厭其煩地解說、幫助挑選貨品,讓每個人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購物的旅客左手一包右手一抱,大包小包人人都是大豐收,個個都是滿載而歸。

觀賞街道枝繁葉茂的古榕樹,一棵古榕樹已有百餘年的樹齡。樹幹幾丈高,盤根錯節,皮裂嶙峋,粗壯蒼勁,婆娑起舞,宛如一把巨大的綠傘。古樹樹根雖長在深圳一方,葉枝卻覆蓋香港一方,被寓為“根在祖國,蔭澤香港”,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騷人墨客現場采風和創作的好題材。走近一方古井,水波蕩漾,清澈見底,滋養著界碑兩邊生活的人們長長久久、幸福綿長。

我徜徉在這條古老而又神秘的中英街,流覽以“讓歷史告訴未來”為主題的中英街文化牆,仿佛時光在這裏也放慢了腳步。那一幅幅歷史的畫面,吸引著每一位參觀者。浮雕畫面栩栩如生,生動形象,一幅浮雕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幅浮雕就是一頁滄桑的歷史,一幅浮雕就是一段催人淚下的人文。流覽之餘,觸景生情,瞬間我仿佛穿越了歷史的星空,塵封的往事飄然而至。

在中英街逛了一圈後,我來到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的廣場,一座警世亭首先映入眼簾,裏面懸掛銅質的中英街警示鐘。警示鐘上的圖案與文字記述了中英街割占、抗爭、變遷、發展、回歸,一百年來的歷史。鐘身一側刻著“勿忘歷史,警鐘長鳴”八個大字特別顯眼,警示人們牢記中英街屈辱的歷史,告誡後人銘記歷史的教訓。

再走近一步,緊挨警世鐘的就是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內還原的仿真場景,栩栩如生的人物模型,鏽跡斑斑的各式器具,仍有“溫度”的黑白相片,折射出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中英街盡頭有一條海邊棧道,可以望見鹽田港口,可以望到港口的集裝箱和貨船。邊上是沙頭角居民區,漫步在海邊,吹吹海風,對面的小山就是香港。走進中英街古塔公園,再次感受建築文化。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走出沙頭角,我看到深圳的天空瓦藍瓦藍,交相輝映的美景日月輪回,映襯著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街景,我的內心充滿了沉靜和安逸。

據說,香港回歸後,有人建議中英街改名,但大多數人建議不改名,“中英街”的名字,不但能見證了百年滄桑的屈辱史,而且還可見證了中國的一國兩制,見證特區中的特區的中英街改革開放後的繁華。可以給人以警示作用,也可印證改革開放後的成就。

不管你是來深圳打工,還是旅遊,一定要去中英街走一走。海濱綠水長廊和中英街雕塑牆,街邊商鋪林立,體現了“一街兩制”的歷史景觀和文化風情,值得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