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假新聞 台灣新聞國際會議討論強化媒體角色

(中央社記者陳政偉台北27日電)第一屆台灣新聞界國際會議今天在台北舉行,無國界記者組織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表示,一昧阻擋或壓制假新聞的手段不足以遏止假新聞,而是如何讓大眾再次相信媒體。

第一屆台灣新聞界國際會議(TIJC)主題是「集思廣益 擊退假新聞」,無國界記者組織(RSF)主席韓石(Pierre Haski)與「台灣守望」「台灣守望」(Taiwan Sentinel)網站主編寇謐將(J. Michael Cole)都出席會議。

這個會議是由無國界記者組織與在地夥伴合作舉辦,旨在提升新聞自由和媒體環境的品質,結合事實查核和媒體識讀等各方面的努力,擊退不實資訊的攻勢,強化公共媒體的角色使其發揮功能。

艾瑋昂(Cedric Alviani)在開場致詞時表示,這次討論的是擊退假新聞的方法,目前世界上有許多政權,都加緊了對媒體的控制,像香港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狀況。

艾瑋昂表示,在亞洲,台灣作為民主與自由的燈塔,新聞體質不是那麼好,媒體比較追求腥羶色的內容,還有來自中國政府的干擾,都會影響到國安問題。很多人認為,在總統大選前,很多組織性的假新聞也會影響台灣總統大選的結果。

他說,台灣的民主怎樣有效自我保護,不受假新聞影響,同時堅守原有重要的價值。不管媒體或政府都要有權知道新聞的真假,若是一昧阻擋或壓制假新聞,這樣不足以遏止假新聞,而是如何讓大眾再次相信媒體。期望今天的討論能為台灣帶來一些有用的想法,在未來制定有效的政策來打擊假新聞。

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廖福特說,假新聞可能是民主的毒藥,公共事務是由民眾的智慧聚集,透過意見的表達形塑公共意見。從民主的角度,假新聞扭曲、誤導了民主決定的過程,將導致民主的決策被誤導的資訊影響,會讓民主的體質受到傷害,造成嚴重民主的倒退。

他認為,以人權的角度,大家都會強調表意、新聞的自由,有些人會認為打擊假新聞會傷害到表意自由,但在人權發展過程中,所有表意自由必須要有節制,必須輕微有限度地限縮假新聞發展,限制是在一定的程度內並沒有傷害人權的情況。期望這個會議集思廣益,找出方法打擊假新聞,並同時維持民主跟人權。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洪貞玲表示,台灣作為亞洲新聞自由,面對假新聞的危害,在行政院的層級來擬定打擊假訊息策略有4個面向。

她指出,第一是提升公民的素養,便是協助公民獨立判斷的能力;第二是建構協助澄清假新聞,並協助民間成立第三方的查核機制;第三為強化媒體平台間的協力,盼有效抑制假新聞的擴散。第四則是針對實際發生事件的行為方,透過司法審查去防治懲治這些行為。

無國界記者組織榮譽董事吾爾開希表示,在台灣的言論與新聞自由,人民已不存在著恐懼,新聞自由方面也不再害怕政府。這也意味在教育、醫療、交通、媒體等這些公共事業政府本來應該給予干預或保護,才能維護大眾利益,自由能否得到貫徹是正在面臨的挑戰。

他指出,台灣的獨立新聞面對威脅,包括面對民主的敵人,還有利用民主體制達成自我利益的政黨、政治人物或企業,或者是某種利益的代理人,來貫徹個人私利目的。面對這樣的挑戰,要建設一個承擔責任的公民社會,就是要有獨立的新聞。(編輯:張芷瑄)10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