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約率低、抗波動兼賺價差!蕭啟斌:可轉債 X 元適合低接、撿便宜!

違約率低、抗波動兼賺價差,可轉債 80~100 元間適合低接

2022 年台股大盤跌幅近 3 成,許多個股跌幅更驚人,但跟個股連結的可轉換公司債跌幅相對小。面對股市波動風險升高,投資人該如何藉由低接可轉債降低風險?

企業舉債除了向金融機構貸款,發行公司債也相當普遍,後者可分為普通公司債、可轉換公司債(簡稱「可轉債」)。

企業發行普通公司債,承銷商會依據市場狀況訂定一個票面利率,其高低跟企業的信用評等、所在國家或貨幣市場的利率息息相關;但如果是發行可轉債,以國內上市櫃公司來說,票面利率大都是「零」。

美國聯準會(Fed)去年快速升息,台灣央行也跟著升息,但由於台灣通膨沒美國那麼嚴重,台灣的升息幅度明顯較小。

不過,國內企業如果發行美元計價的普通公司債,票面利率就明顯高於台幣計價的普通公司債,反映美台兩地利率水準差距大。

例如去年 7 月,台積電(2330)全資子公司 TSMC Global 發行 10 億美元(約台幣 300 億元)無擔保主順位普通公司債,分別採固定年利率4.375%(5 年期)、4.625%(10 年期)。然而,去年 8 月,台積電發行台幣 156 億元(下同)無擔保普通公司債,分別採固定年利率 1.65%(5~7 年期)、1.82%(10 年期),突顯美台之間的利差。

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較普通公司債省利息

雖然台灣利率水準較低,但升息的效應也很明顯。以台積電而言,去年 3 月時發行無擔保普通公司債總額 142 億元,依照發行期間長短,固定年利率分別為 0.84%(4.5 年期)、0.85%(5 年期)、0.9%(10 年期),約僅去年 8 月發行普通公司債票面利率的一半。

為省去利息支出,國內中小型上市櫃公司往往傾向發行票面零利率的可轉債。這些可轉債在發行之初,往往是由公司派透過人頭認購,或是由跟公司派熟悉的中實戶認購,投資人所圖的不是利息,而是可轉債價格上漲或轉換為標的股的價差。

可轉債發行時,都會訂定一個轉換價,即將可轉債轉換為標的股的價格。國內可轉債的發行價大致是 100 元出頭,一旦其標的股股價上漲超過轉換價,兩者價格會直接連動,可轉債投資人此時有兩個賺價差的途徑可選擇:直接賣出可轉債,或將可轉債轉換成所連結之標的股(須在發行時約定的轉換期限內執行)再伺機賣出。

不過,如果可轉債所連結的公司股價表現弱勢,長期低於轉換價,而且差距越來越大,可轉債就有可能跌破 100 元出頭的發行價。

至於價格實際會跌到多少,主要跟投資人的信心有關,而聯準會去年暴力升息抗高通膨,造成投資人對企業未來獲利衰退、壞帳增加的疑慮升高,有幾檔在台股掛牌的可轉債一度面臨較大的賣壓。

優質企業可轉債被錯殺,投資人可趁機撿便宜

例如,台灣租賃龍頭中租KY(5871)長期營運穩健,獲利優異,該公司發行的中租一KY(58711,轉換價 275.6 元)去年底最低跌到 94.05 元,主要是因為投資人當時很擔心習近平連任後中國的經濟前景(中租約有一半獲利來自中國),恐慌性賣壓讓中租股價去年最低跌到 139 元,中租一KY在慌亂中被錯殺,不久之後,中租一價格又漲到 100 元出頭,近期持續在此價位附近盤整。

台灣自行車品牌龍頭巨大(9921)去年下半年營運遭遇逆風,庫存大幅升高,股價在今年 1 月最低跌到 196 元,拖累巨大一(99211,轉換價 275.9 元)最低跌到 95.2 元,近期已回到 100 元附近。

從上述中租KY、巨大的例子來看,優質龍頭公司發行的可轉債若遭逢重大消息面利空衝擊,或在市場出現系統風險時,也可能被錯殺,這時候是難得的撿便宜機會,因其價格通常很快會漲回到 100 元票面價(即發行公司到期回收債券的價格)附近,即便其轉換價明顯高於所連結之標的股股價(即無法轉換為股票賺價差)。

不過,如果特定公司債有違約的疑慮,例如個別公司爆發重大掏空案,或財務嚴重惡化,導致企業償債能力出問題,其可轉債在跌破 100 元票面價之後,就不容易再漲回來。

檢視目前在台股掛牌的 100 多檔可轉債,2 月 16 日收盤價最低的是高端疫苗一(65471,轉換價 187.1 元),僅 92 元,遲遲未能回到 100 元附近。回顧去年 10 月下旬台股大盤出現年度最低點時,高端股價最低跌到 60.5 元,高端疫苗一最低則跌到 86.75 元,也是當時全市場價格最低的可轉債。

高端新冠疫苗營收歸零,但其可轉債違約可能性低

此外,高端公告今年元月營收為 0,遠低於去年同期的 2.36 億元,對高端有疑慮的投資人看到這個數字,似乎更加擔心其可轉債將來可能違約。不過,這很可能是投資人過度擔心。

高端 2021 年接獲台灣政府 500 萬劑新冠疫苗訂單,去年已出貨完畢,今年沒有新訂單可出貨,加上尚無其他產品線開始銷售,因此 1 月沒有任何營收。除了高端,國內很多純新藥研發公司因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或尚未取得上市許可,月營收也是零或接近零。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高端新冠疫苗施打使用率達 68%,共 160 萬劑屆期銷毀。雖然高端疫苗的保護力一再被反對黨質疑,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堅稱該疫苗安全、有效,強調國產疫苗在國家防疫戰略中的角色不可或缺,仍會積極輔導、協助國內廠商進行相關研發。

由於疫情趨緩,民眾施打疫苗的意願大幅降低,高端未來是否會接獲新冠疫苗新訂單,是一大問號。不過,該公司已完成腸病毒 71 型疫苗三期人體臨床試驗,將力拚台灣、越南藥證,另外進口韓國 GC Pharma 的四價流感疫苗原液、在國內充填分裝銷售,取得上市許可後即可貢獻營收。

高端從事疫苗研發及產銷,連續多年虧損,僅 2021 年有賺錢,負債比約 28%,不算高,當初是從基亞(3176)的疫苗部門分割出來,跟執政黨的政商關係良好,被視為「疫苗國家隊」關鍵成員,業界認為該公司可轉債違約的可能性其實很低,必要時辦理現金增資,或發行新的可轉債(借新還舊),即可解決。

國內可轉債歷年違約率低,主因多為業者掏空公司

《勝率近 100% 的可轉債存股術:新手入門的第一本可轉債教戰手冊》作者暨「悠債網」創辦人蕭啟斌指出,國內上市櫃公司可轉債違約的機率很低,「少數可轉債違約的主因都是發行公司人謀不臧、掏空資產所導致,例如樂陞、康友KY。2008 年至今,真正因為財務困難導致可轉債違約的例子,只有歌林及復興航空。」

蕭啟斌指出,1990~2019 年國內總共發行了 1,724 檔可轉債,共有 29 檔違約,其中包括 2004 年博達案、2016 年樂陞案,違約比率約 1.68%;期間歷經了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2011 年歐債危機的嚴苛考驗。

蕭啟斌多年觀察的結論是:總體經濟狀況不佳,或者央行升息,跟國內可轉債的違約率沒有直接關聯;2008 年全球股市大崩盤,當年即便是跌最慘的可轉債,也沒有任何一檔發生違約。「絕大部分業者都會想盡辦法渡過難關,避免留下違約的不良紀錄,除非業者本來就心懷不軌要淘空公司,但這畢竟是極少數。」

不過蕭啟斌還是提醒投資人,在買進某檔可轉債之前,一定要事先做好債信風險評估,至少已經想清楚、也能接受「萬一發生違約的最壞結果」。

如果發現某公司股價弱勢,又巧合出現異常的大量融券,他認為這可能是公司被淘空的重大警訊(例如樂陞、康友KY),建議避開。

蕭啟斌表示,只要研判某檔可轉債違約機率低,價格卻明顯低於賣回價(以票面價 100 元起跳),就可以考慮買進,但也不要選擇市價低於 80 元的(隱含違約風險較高),而且盡量選擇賣回日不用等太久的。「在等待賣回期間,如果公司股價大漲,可轉債價格跟著大漲,直接在市場上賣出會賺更多。」

另一方面,如果投資人買的是有銀行擔保的可轉債(其發行條款會註明),就完全不用擔心債券將來可能違約的問題(除非銀行也倒了),因為萬一發生違約,擔保銀行會以發行公司原先承諾的賣回價買回;投資人只要買在 100 元左右,保本沒問題。

但相對的,這類銀行擔保的可轉債不易被錯殺、讓他人有「撿便宜」的機會。

企業信評指標TCRI

可轉債的發行條件,跟發行公司的信用評等息息相關。台灣使用最廣泛的企業信評指標是《台灣經濟新報》(TEJ)提供的「台灣企業信用風險指標」(TCRI)。

TCRI 將企業信用風險程度簡單評級為 1~9,數字越小代表風險越低,而 TCRI 應用於無擔保可轉債時,大致可分為 3 個區間:1~3、4~6 及 7~9,分別代表低、中、高風險。

挑選可轉債的 3 個要點

  1. 通過債信風險評估,確認違約機率低者。

  2. 價格明顯低於賣回價,但不得低於 80 元。

  3. 盡量選擇賣回日不用等太久者。

資料來源:可轉債達人蕭啟斌

高端可轉債資訊

高端疫苗一

代號:65471

轉換價:187.1 元

標的股收盤價:68.1 元

可轉債收盤價:92 元

最近賣回日:2024/05/09

最近賣回價格:100 元

資料來源:悠債網

資料日期:2023/02/16

本文精采內容來自2023年3月號《Money錢》,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請鎖定 2023年6月號《Money錢》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