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監控病情異常 提早處理更有效率
台灣面臨人口快速老化,也面臨現代社會獨居人口急遽上升的問題,照護需求模式被迫改變,尤其病發奪命速度極快的心血管疾病,多年來高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遠距醫療不再只是隔空了解病人的病痛,醫師們在獲得這些生理或儀器訊號之後,更可以針對重要的病情提早處理。 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黃姍惠醫師收治64歲呂先生,因罹患心臟衰竭洗腎已超過5年,去年5月因致命性心室顫動突發,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經亞東醫院心臟科團隊緊急搶救後,幸運救回來;病情穩定後接受植入性體內去顫器(簡稱ICD),因洗腎易電解質不平衡,住院中曾因鉀離子過低,誘發心室顫動,1天內經9次ICD電擊再度搶救回來。研究指出,ICD電擊次數越多,死亡風險將會增加,因此醫師強烈建議患者出院返家後加入遠距照護,以達更有效率及安全監控。 呂先生於6月加入亞東醫院「心臟電氣生理遠距醫療中心」的遠距照護,期間遠距回傳報告數次異常,其間於7月初時顯示右心室導線電刺激比例上升為39%(比例越高越易導致心衰惡化),經由個管師聯絡患者,安排患者在當月中旬回診,調整去顫器機器設定,成功降低右心室刺激比例<1%,另外搭配在亞東做心臟復健,改善其運動活動度;又於11月偵測到陣發性心室頻脈長達6秒,經醫師電訪追蹤,建議病人多補充香蕉等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即解決問題,後續追蹤無再發心室頻脈。 亞東醫院心臟電氣生理遠距醫療中心主任莊文博表示,由於遠端監控醫療,相當於將醫療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既有的傳統門診醫療之外,對於病人而言更是得到更多額外照護,與3到6個月定期回診檢查相比,可說是更密集有效的保護。 呼籲民眾,可與團隊討論並加入遠距照護,透過遠端監控及雲端,管理這些高風險族群,除了能提供更密集的監控外,還能改善照護品質及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