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李玟輕生遺憾重演 年輕族群將可免費諮商

歌手李玟輕生震驚華人社會,家人在公布其死訊時大家才知道她患有憂鬱症。《康健》兩年前製作《情緒就醫指南》,指出台灣每4人就有1人為情緒所苦,每6人就有1人需藥物助眠。近年來年輕人自殺率上升近1成,新上任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在接受《康健》專訪時表示,防治年輕人自殺,心健司已規劃推出年輕族群免費諮商方案。之後也將為不同族群客製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鼓勵有情緒困擾的國人勇於求助。

「今年8月起,我們會針對族群陸續推出相對應的政策,讓大家知道心理健康的資源在哪裡、怎麼開始用。」上任4個月的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雖與早年相比,國人開口談論心理健康困擾這一塊已經進步很多,但求醫求助絕大多數還是私下隱諱地進行,心健司的其中一個目標是「當民眾勇於求助,資源要出來;但當大家還怯於開口,就要讓他們知道資源在哪裡及方便取用。」

台灣醫療資源可近性高,但如何鼓勵求助是最大挑戰

陳亮妤在接任心理健康司司長前,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主任、台灣精神醫學會祕書長,多年在第一線看診,親睹病患臨床現場。精神科醫師的身分,也讓陳亮妤成為身邊親朋好友諮詢情緒困擾、就醫意見的首選對象,「來跟我求助的朋友,也有很多是醫療人員甚至是醫師,我其實很驚訝他們對心理健康議題的陌生,何況一般人!」

陳亮妤指出,台灣精神科醫師有2,000多位、臨床心理師也有近2,000位,諮商心理師則有3,000多位。與先進國家相比,台灣有足夠的訓練良好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且就醫可近性高、還有健保,民眾隨時可掛號找精神科醫師看診,近年來坊間亦有雨後春筍般的心理諮商所,民眾要預約專業的心理師做諮商或治療,較許多國家容易許多。以美國來說,民眾從打電話掛號預約,到實際有精神科醫師看診,平均要6週時間,且美國醫療非常昂貴。

「台灣的問題不在專業人員不足,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家對心理議題求助這件事的看法:要不要勇於求助?」她說,台灣由於精神疾病及情緒困擾長期被污名化,鮮有患者一開始就求助,去污名化還有一段路要走,如何鼓勵求助,是台灣目前最大的挑戰。

「真正核心的是這個社會上看待憂鬱症跟看待感冒還是不一樣。」她期待有一天,民眾說:「我下午要去看精神科醫師,或是下午要去做心理治療」,就像說:「我下午要去看耳鼻喉科」一樣自然。

情緒困擾治療會改善,鼓勵勇於求助 心健司將針對不同族群推不同策略

「以國外來說,名人勇於談論,可以帶動風氣。」陳亮妤以紐西蘭、英國為例,「紐西蘭從明星到政府官員,許多人公開說我有憂鬱症,」帶動紐西蘭人民正視並面對憂鬱症的情緒困擾;英國威廉王子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母親戴安娜王妃過世後,他憂鬱了很久,後來接受了心理治療才逐漸走出來,他的故事鼓舞英國人民勇於面對憂鬱症。

陳亮妤說,難治型憂鬱症大概只占憂鬱症的1/4,另3/4只要好好治療,從藥物治療到心理治療,預後都可以很好。

「情緒困擾不只憂鬱症,焦慮、恐慌、失眠…...都是,絕大多數情緒困擾經過治療都會改善,」陳亮妤說,心理健康司的任務就是促進全民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for all),不同年齡層及不同族群都需要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隨著現代生活化壓力大,民眾需求亦迅速擴大。

她深刻體認到讓大家知道怎麼找心理衛生資源、鼓勵勇於求助是多麼重要,因此拓展更多心理健康資源並妥適布建分配,是她上任後的工作重點。分兩個層面,一是當大家真的勇於求助的時候,資源要布建好,不能當大家願意求助時,資源不足;二是針對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策略,細緻發展各個次群族適用的方案。

年輕族群自殺率上升,首推年輕族群心理支持方案

心理健康司資源布建,首先鎖定年輕族群,心健司將在8月端出年輕族群心理支持方案,提供年輕世代心理諮商和建立後續醫療轉介的計劃。

為什麼年輕族群優先?

陳亮妤說,趨勢顯示,即便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台灣整體自殺率回到疫情前,但台灣年輕族群的自殺率從2014年起便有緩步上升的趨勢。

衛福部的2021年國人死因報告,自殺名列第11名,粗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有15.3人,比前一年(2020年)下降1.5%,但15~24歲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有9.6人,比2020年增加8.3%。「年輕族群死因第1名是事故傷害,第2名就是自殺。」研究調查還顯示,15~30歲有自殺意念的比例也攀升,「因此處理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務之急。」

陳亮妤說,疫情後年輕族群憂鬱焦慮狀況日益上升,世界各國都有這個趨勢。「大家可以想像有多少人在憂鬱焦慮的幽微暗谷裡浮浮沉沉,」有的人願意求助,找人談或做心理諮商、就醫,但有一群人處理不來自己的情緒困擾,也不知道資源在哪,或沒有經濟能力使用資源。

目前健保經醫師轉介有提供6次心理治療,陳亮妤不諱言:「要排隊,而且排2個月跑不掉」,診所或心理諮商所需要自費,但自費的行情在雙北大約2,000元起跳,許多年輕人負擔不起,心健司因此規劃「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希望藉由提供免費諮商資源,鼓勵年輕朋友勇於求助、並能找出高風險個案及時處理。

「人在最谷底的時候,思考都會扭曲掉,度過這個關卡才能比較正常地看待自己的處境。」陳亮妤說,自殺有模仿效應,尤其是名人自殺,美國有所謂的「27歲俱樂部」,好幾個搖滾巨星在27歲那年或意外或自殺身亡,引發追隨者跟著自殺。心健司推年輕族群心理支持方案最大的用意是鼓勵年輕人求助,提供一個安全的心理空間,讓他們獲得專業協助,有的人可能很快就改善,有的需要即時轉給精神醫療團隊接手,積極介入,「這個計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希望高風險個案能及時被醫療團隊接住。」

台灣酒害問題被低估,酒癮防治將推國家級政策

「酒癮防治也會很快上路。」陳亮妤說,台灣酒害問題被高度低估,但心健司要倡議的並不是禁酒,而是找出酒癮族群接受治療,「針對的是不當飲酒,就是已經喝到上癮,影響工作、影響睡眠、影響情緒,甚至影響家庭。」

陳亮妤本身即是成癮防治專家,在門診見過很多酒癮患者。她指出,出乎很多人想像,酗酒的族群並非都是大家想像的生活挫敗、一事無成或勞動階層,我們社會其實存在許多「高功能飲酒者」(飲酒程度已經到了成癮的地步,卻仍能維持工作和人際關係的人),有著世俗標準良好的職業、正常工作,酒卻愈喝愈多,並因此和家人屢屢發生爭執。許多人不明白喝到什麼程度是酒癮,也有許多人不明白酒癮是可以治療的,而且酒癮患者經過治療是可以好好生活、正常工作的,這些都是心健司努力的方向。

心理健康司在藥癮治療已初步有成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生吸毒人口首度下降,各級毒品使用人數比2015年下降30.5%。陳亮妤說,比起非法藥物,酒精雖合法,但酒害對國人的健康及社會成本帶來很大的問題,「尤其台灣飲酒年齡層在下降,飲酒年輕化這個事情尤其要正視。」

WHO把酒精列為致癌物,有7種癌症跟酒精有關,包括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聲帶癌、大腸直腸癌、乳癌等。而台灣人體質有4成7缺乏代謝乙醛的ALDH2酵素,無法代謝酒精產生的有毒物質乙醛,稱為「酒精不耐症」,也代表飲酒對台灣人健康危害甚大,但只要不貪杯,這些危害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酒精成癮跟接觸酒精的年齡又很有關係,「14歲以前接觸酒精,比起21歲接觸,成癮比例高7倍。」陳亮妤說,原因是大腦尚未成熟就曝露在一個成癮物質中,即使成癮物質合法,還是很容易發展成一個會上癮的大腦,「所以未成年飲酒很危險,國中就開始接觸酒精,跟成年後大腦成熟才喝,危害程度更甚。」因此未來針對何謂不當飲酒、酒癮治療資源挹注,也會推出國家級政策應對。

陳亮妤期待藉由政策推動促進國人心理健康。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影
陳亮妤期待藉由政策推動促進國人心理健康。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影

陳亮妤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博士,主攻心理衛生,學成歸國後,她在台大公衛學院任教多年,並曾任台北市昆明防治中心主任,在台北市推動毒品及愛滋防治成績亮眼,也深感政策推動的力量。

「醫師看診能幫助的人有限,但推動一個好的公共衛生政策,可以幫到很多人。」她期待心健司針對各族群逐步推出心理健康方案,提供有心理衛生困擾的國人勇於求助,能改變大家「不敢談、不願談」的社會現象。

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如何幫助你?心理諮商費用、流程、免費資源推薦

第一位登上奧斯卡的華人歌手!李玟傳奇一生,燦爛笑容永存歌迷心中

只是聊聊就能解救痛苦?找到懂你的心理諮商 先問4個關鍵問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