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看耐震幾級?專家:地震分級大調整 改看「這指標」才正確
今年全台有感大地震頻發,激起購屋族與建商對建物抗震力的重視,台北市有逼近2成建案以「制震宅」為特色,中南部也不少建案開始強調建案的耐震規格,建案掀起耐震力比拚風,只是耐震度標準如何判斷? 專家分析,購屋時務必要多詢問建案的耐震設計強度,可用耐震能力的指標「耐震係數」有多少gal做判斷,如果真能媲美或超越核電廠的耐震規格(耐震係數0.4G),居住安全就能更有保障。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對於建案可耐X級震,僅是概略說法,在2020年政府地震震度分級方式改變下,造成既有建物耐震等級劃分已跟以往不同,號稱可耐6級震的建案,其實耐震設計強度可能大不同。
劉永昌指出,耐震能力的指標「耐震係數」,係指地震區地表加速度的係數,即預估地震時可能發生最大地動加速度值。因地表加速度值與建築是否倒塌息息相關,加速數值越大,建物越可能受損而倒塌,因此,如果建案耐震設計強度如果可以達到耐強震的程度,自然就更有機會抵抗大地震的侵襲。
他強調,若耐震係數的指標為gal數,也是目前震度分級的依據,gal數就好像汽車的cc數一樣,cc數越高代表汽車的性能越高馬力越強,換句話說,gal數越大,代表大樓的耐震能力越高。
他說,雙北地區的建築法規規定921之後新建的大樓其結構設計強度不能低於240gal(0.24G,1000gal=1G),而台灣抗震力標準最高的核電廠,其結構設計強度是400gal(0.4G),如果房子能有媲美或超越核電廠的耐震力,居住安全就能更有保障。
他也表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在2020年1月2日公布新的地震震度分級,光是6級地震分級,就有「6弱」與「6強」兩種差異,若建案號稱可耐6級震,是耐6弱或是耐6強的震度不得而知,即便是震度「6弱」等級,其耐震係數範圍就介於250到440gal,範圍其實相當廣,可耐6弱震度的建築,可能耐震設計強度也有很大的差異。
此外,現在大樓採用的建築材料,主要是鋼筋、鋼骨及混凝土。這種建築材料剛性強,蓋出來的大樓也非常的堅固,但地震造成大樓搖晃的時候,最大「彎矩破壞力」(折的力量)就會順著柱子集中在一樓柱體上,一旦地震力強過大樓的結構設計強度時,一樓柱體就容易開始破壞,嚴重時結構受損,甚至可能喪失支撐力造成大樓坍塌,所以,強化一樓柱體的耐震力,更是重中之重。
劉永昌提醒,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互相衝撞接觸處,地震相當頻發與密集,根據中央氣象局監測到的資料顯示,每年地震大約2萬多至4萬多次,其中有感地震約有700到2000多次,而近年出現傷亡的大地震頻率越來越高,如果繼續住在耐震力不足的房子,未來所造成的傷亡損失可能會難以估計,建議未來民眾買房或是建商推案,一定要重視建物耐震力,才能確保國人的居住安全。
更多太報報導
房市陷斷頭潮?全台上半年法拍量增1成 近15年來次低
股災帶衰房市?專家秀一表看歷年股災後房市走勢
北市近2成新案強調「制震宅」專家曝2因素讓民眾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