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享受異國料理一邊嘲諷移民 美媒點出美國人長年習慣不改
美國大選越來越近,在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對移民的強力抨擊下,出現越來越多奇妙言論,例如稱如果賀錦麗入主白宮,「白宮就會充滿咖哩味」,或者指控海地移民吃貓狗的說法。美聯社13日一篇文章指出,這種用食物來嘲諷移民的習慣,從200多年前華人進到美國西岸開始就有。
美聯社這篇報導提到,1800年代末,大量華人移民從美國西岸進入美國,與食物相關的嘲諷隨之蔓延,在接下來擴及其他亞洲和太平洋島民的社區,例如泰國裔、越南裔。這情況至今沒消失,甚至在外界看來最自由開放的加州,去年都還有泰國餐廳被人造謠說他們烹煮狗肉,最後搬去其他社區。
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費里曼(Paul Freedman)說,這種行為背後的邏輯是「你做的事情不只沒品味,而且還違反人性」。美國人透過指責你會吃各種他們不吃的東西來把你歸為「異類」,異類就是你不屬於美國的意思。
被指責吃貓狗或許是個相對極端的例子,更常見的例子是料理本身就受到責難,例如義大利人被嘲笑用太多大蒜、印度人被嘲笑用太多咖哩粉,這種對少數族群的誇大刻板印象,從過去到現在都一直存在於美國社會,例如講到墨西哥人就是豆子,非裔美國人就是炸雞和西瓜,提出這種聯想時往往不帶善意、或是自以為無意要諷刺別人,忽略了這種聯想背後脈絡本身可能就有貶意。
紐約大學營養與食品學教授班特利(Amy Bentley)說,幾乎每個種族都因為他們吃的某種食物而被歧視過,對於喜歡貶低別人的人來說,食物這個主題簡直萬用。食物,或者說飲食習慣,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環,就是這些環節讓每個民族有其特殊性,也因此成為種族仇恨或政治炒作的素材。
不只是食材,班特利教授說,人們不只是為了生存而進食,很多料理是具有儀式性和象徵性的,例如生日、節慶上的糕點,「人類怎麼進行這些儀式、吃哪些料理、怎麼發展出這些料理、這些料理又該怎麼吃,這可以是文化共通點,但也可能是劃分不同族群的方式」。
也因此對移民的侮辱,不只在於他們吃什麼,也包含他們怎麼吃,例如有些族群用手進食、有些拿筷子,而不是用刀叉。這類和工具、擺盤有關的侮辱不限於種族,也包含了階級歧視:你們沒能在精緻的餐桌上吃飯、無法像有錢人一樣享受餐點,還得吃一些我們不熟悉、但你們似乎非吃不可的食材,優越感油然而生。
這種食物貶低法也可以因應時事而催生出新的嘲諷,例如第二次波灣戰爭(伊拉克戰爭),法國人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美國人震怒,開始用「自由薯條」(freedom fries)來嘲弄法國;兩次大戰時,美國人對德國人的稱呼就是「酸菜」(krauts)。
美國人的族裔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元化,異國餐廳越來越多,超市或商店裡擺上了更多種食材。紐約和佛州都有海地社區,用山羊肉、大蕉、木薯做的料理讓當地飲食風景更豐富。
美聯社指出,所以當川普指稱俄亥俄州春田市的海地移民會吃貓狗等「居民養的寵物」,他抹黑的其實是文化本身。
雖然美國人對飲食的接受度在這幾十年來有提高,但對飲食的刻板印象、公然侮辱都依然存在,無論是確實有那種飲食習慣、或者完全是憑空捏造。美國人吃的料理種類越來越多,不代表他們會因此比較包容族群差異。
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費里曼說,就像有些人以為出國旅遊,就會更了解外國文化一樣,吃比較多異國料理也不見得就比較寬容,「現在最好的例子就是墨西哥菜。美國很多人一方面喜歡墨西哥菜,一方面認為要停止移民。享受這些異國料理是一碼,對移民的開放程度是一碼,兩碼子毫不相關」。
更多太報報導
「移民吃貓、賀錦麗突然變黑人」?!川普的「陰謀論大腦」是她
被川普造謠吃貓狗 俄亥俄州小城市政機構收炸彈威脅緊急清場
【一文看懂】數字看賀川辯論 泰勒絲表態選民登記暴增585%